目前,创业俨然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教育部也曾在去年12月份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创业热情高涨的环境下,各大高校也积极推进学生创业,然而,支撑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是否跟上了脚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勿以创业成败起伏来简单衡量创业教育的成效
创业教育的成效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对此,社会上经常有机构或者媒体以多少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取得多少融资,注册了几家公司等统计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记工分”。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应单纯地以是否创办新企业来统计衡量,或以融资或者上市的公司数字来评价,不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功或者失败而论,其实,失败的创业经历对创业教育的学习者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当人们把失败的创业经历当做军功章和犒赏,为创业失败者鼓掌而不仅是为成功的创业者鼓掌时,创业所需要的氛围才算真正形成。同样在美国硅谷,有意义的失败在这里被推崇,被追捧,创业者们纷纷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创业教育需要开放的生态系统支持
创业在中国要真正形成气候,实现大繁荣,绝不仅仅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行为,更要依靠一种内生的热浪催生而成,这也正是草根创业的重要特点。为了加速并深化这种内生型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营造非常关键,并具备开放性、跨学科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创业教育天生具有开放性,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者应该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构成,要充分考虑投资家、创业前辈、科学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分别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其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因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质,显然,在学科门类更丰富的高校中,创业教育具备更明显的优势。
关于文化性这一特征,为什么硅谷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显然创业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周遭的文化氛围太重要了,很多创业教育都发生在文化层级更平的氛围中。
同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传播者的重要性。好的传播能够让创业者感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让他们在创业路上坚持不懈;当创业者的需求和困难被传播出去的时候,也会促进更多资源向他们靠拢。(源于千人智库,eww150427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