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855 0
2015-05-02

——用互联网改变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服务升级。”




  这个时代一切伟大的公司,都在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人与人连接,生活的便利,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就是时代的使命与机会。

  往大了能做出个陌陌滴滴打车,往小了说,能成为个xx师,有一帮服务对象,赚一笔不错的收入,可能会是生存的常态。

  所以那些会吃会玩会得瑟的人,突然之间,收入一下子比学霸高100倍了。

  爱吃的特色凉皮,复制扩张一下,能冲新三板上市了。

  以上是三观的部分。

  然后补充一个基本素质 : “交换”+“利他”




  搞明白这一点,已经干掉了90%的无头苍蝇。

  我微信未通过的好友请求能有几十米那么长,我喜欢反问甚至逼问一句,我凭什么要加你?

  那些能答得上来的人,

  比只知道索取,喊着“想向你学习”的乌合之众,

  不知强到哪里去。




  (PPT配图有一些做作)

  以下是方法论的部分。




  (哎啊卧槽这图片配的)

  一、在最擅长的“不务正业”里重新发现有效技能。

  二、和牛人大咖社交,想他们缺什么,做他们没时间、不擅长、做不了的事,跟他们产生交换。

  三、跨界让自己技能变得更明显

  四、利用互联网放大影响力。

  总之就是,天分技能化——>技能商业化——>叠加强风格和影响力制造溢价。

  (文风可能会突然变化)



















  我当年学了一个没用的专业,学霸优越感毁灭,每天窝在宿舍上网,瞎扯淡,成为一个愤青。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突然会觉得自己之前获得过的所有的自信都是假的。Get lost, 极度的落差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Loser的感觉,不想见任何人,觉得世界对你充满了敌意,掩饰自己所有的真实想法。一度有非常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晚上睡不着觉,基本上有两年没有人在学校里见过我。非常非常想退学。




  第一个转机来自于社交网络,我在社交网络上熟识了互联网的各类亚文化,“创作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病毒内容”,成为了自己新的技能筹码。

  其次,我能通过社交网络,认识那些和校园里不一样的人,认识志同道合的网友,和懂得欣赏我那些不受传统老师认可的特征的人。




  大二那年好友递给我一份辩论赛脚本,我怀着一种暴力破解的怨气,拆解了整个台本冠冕堂皇的逻辑,却在表演中整个炸场了获得满堂喝彩。下一场比赛作为评委的张绍刚老师对其中一队说,如果刚才那个女生在,你们一定会赢。这基本上是第一次受到大学老师的肯定。我当时觉得,这个类型的审美和语言方式,在未来也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为什么我大肆的强调社交,

  在一个规则没有被建立好的时代,这些活生生的人,就是仅存的有效教科书。




  大一以后我几乎就很少在课堂上出现。那一年我19岁,传说中的移动互联网元年。我觉得我不蠢,我敏感得很、深刻得很、机灵得很。但如果拿刀逼着让我说到底会做什么,又就是说不出来。有人跟我说,尝试一点跟你人生相反的事情,比如学计算机。

  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榜样。我不知道世界什么样,新闻上说谁最牛逼,我就去认识谁。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社交网络,世界上就没有我无法认识的人。然后我找到了这个人。我的个人展示要足够Special,不能跪舔。我还要对他有价值。于是我在很多人跪舔的装逼博文下留了一句:你长得好像郭敬明。然后我们成为了朋友。

  我逐渐认识了很多人,知道了互联网发展的来龙去脉,见证了很多公司产品崛起的细枝末节。我去学怎么做一个产品经理,我无时无刻不在分析他人的需求,变着法子把自己变成他们需要的人,不断输出闪光的idea去交换行业经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