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投资与内需
中国宏观调控的开始确实是投资的分水岭,这是政府有责任的体现,否则通涨恶化倒霉不是富人而是普通的百姓。资产价格的上涨,包括地产和股票,受益的其实主要是富人而非百姓。虽然老百姓的房子上涨了也很高兴,但普通人只有一两套住房,富人却有更多可交易获利的住房。股市和楼市的泡沫确实是由政府挤破的,尽快的回落有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
中国内部现在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产能过剩,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另外则是内需大幅度的下降。
拿中国的钢铁行业来说,产能的急剧膨胀很主要一个原因是房地产与大量基础建设带动的。房地产行业的冬天也将是钢铁行业的严冬。之前的需求增长预期显然被过度夸大了。钢铁的价格最近跌幅很大,值得注意的是,钢铁的生产成本其实是上升的,铁矿砂去年的谈判价格几乎涨了一倍。在各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持续降价,压缩利润空间,可能产能过剩超成的竞争压力,以及需求放缓的速度之快。
另一个微观的例子,是在上海大量的房屋中介倒闭,这次的倒闭比之前更加严重,几乎到了无一幸免的惨状。由于上海近几年的房价上升近三倍,房租也是水涨船高。而实体经济根本无法符合高速增长的房租。房租几乎侵吞了小业主的大部分利润。这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当时到处可见的就是房屋中介,而他们似乎
却可以负担这样高昂的租金,可见他们确实是有利可图的。直到最近,楼市交易量巨降他们才退出。
举这个微观的例子,旨在说明,房地产行业可以带动的范围是巨大的。这样虚假的繁荣并非昙花一显,如若政府不调控,泡沫可能继续吹大。
再说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市场本身就是很脆弱的。由于人口问题,社会保障不可能很快推进。储蓄率也无法下降。最近的一些现象看来,中国的消费市场情况很不好。作为衡量消费的指标,旅行和汽车是两个比较好的产品。
能够购买汽车的消费者是具有一定购买力的,这样的一群消费者如果愿意消费,那么将会扩大内需。可惜由于楼市和股市的低靡,财富的缩水,汽车销量也出现了下滑,即使价格的下降也未见起色。8月全国汽车生产61.55万辆,环比下降15.91%,同比下降3.50%;销售62.90万辆,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是2006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在旅游行业,刚刚过去的黄金周出国游的旅客大幅度的较少,港澳泰的旅客下降了将近一半。大部分旅客选择较近距离的短途旅行。只有北京地区的游客出现了大幅增长,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旅游市场是消费市场一个很好的反映,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的紧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0 13:07: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