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动汉字改变的(不管是发展还是退化)最终动力,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客观的大工业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把文字问题与经济规律拉在一起,会使一些对当今社会性质无知的人,感到茫然的。特别是思想仍处在小农经济社会阶段的人,更认为是“无稽之谈”。不过,这是事实。如果决定社会现象的最终原因是人的主观意志,那么今天的世界,就会仍然处在酋长国的社会阶段了。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也步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时代,中国也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部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所以,一切都面临“优胜劣汰”的命运。语言、文字,作为社会工具,在今天,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商品交换价值,也成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工具。所以,自然要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也自然逃脱不了“优胜劣汰”命运。.
今天中国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运行,需要大量的各种技术层次的人才,这必然要求人人都必须学会汉字,都能读书看报,写文章。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人们的学习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越低越好;最起码,也不能高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学习成本。目前的汉字楷体,显然达不到这种需求。所以汉字就面临着两种前途,要么改进成完全适合社会需求的文字,要么等着被别的文字取代。从中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还是对汉字进行改进为上。
应当改到什么程度呢?应当改到同汉语实现完全的匹配,同汉语一样易于学会,达到不用花钱到学校专门学习就能学会的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在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的赛场上,不被淘汰。要实现这一目标,那就必须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好记忆、最易书写的文字。怎样才能最好记忆呢?大家知道,只有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学少知多”,并且最好记忆;只有具有提示功能的东西,才能最好记忆。那么,汉字要具备最好记忆的性能,就必须用汉语拼音字母来组建。用汉语拼音字母组建汉字,既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又具有“学少知多性”,还具有语音提示功能,还具有笔画最简性和永久的稳定性。
但是,汉字是汉语单词的书面形式,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只有语音的书面形式还是不能准确表示词意的。所以,在语音的基础上,就必须加上表示词意的“意符”。因为“意符”数量不多,又是按单一的固定的构字规则与表音部件结合的,所以,对新体汉字的整体性能没有影响。这样一来,新体汉字就具有了“字意”、“语音”双提示功能,实现了与汉语的完全的匹配。人们只要学会了组字规则和很少的组字元件,就能读写任何新体汉字了。就实现了学习成本达到世界最低的要求。
自从世界进入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以后,一切生产都机器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字处理,在拼音字母文字的国家里,早已实现了机器化。而在中国,汉字处理却一直实现不了机器化。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铅字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字排版框。即使现在的电脑处理汉字,仍然是铅字打印机的变形。为什么?因为构成汉字楷体的组字元件,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不能实行机器组字,只能进行整字提取。这样,就必须带上包括所有汉字的巨大字库。这样,汉字的电脑处理方式,只能采取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的方式了。这样一来,汉字信息系统,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性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在信息决定一切的信息时代,不建立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网络系统,中国是不会强大起来的。要改变“寄人篱下”的状况,不把汉字楷体改进成可以用电脑组字的新体汉字,是绝对不行的。这就要求,改进后的新体汉字,其组字元件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并且元件越简单越少越好。
今天,中国的经济势力已经扩展到全世界了,随着经济的扩展,语言文化的交流自然必须跟上扩展。但是,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的无规律性,使它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汉语不能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国,受到损失的不仅仅是外国,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由于汉字楷体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
当然,文字的改变,是不能跳跃式地进行的,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否则,就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新的文字再完美,如果与旧字不能实现无缝连接,是不会得到实行的。因此,新体汉字,就必须是汉字楷体的“升级字体”,在本质上一致。这就要求“新体汉字”,必须是楷体笔画的,方块形的,并且可以与楷体字互为“异体字”混用。除了这些要求以外,还有文字系统的无限扩展性,永久的稳定性,书写的简易性,性能的准确性,等等。稳定性主要指文字的笔画数量不会因文字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性能的准确性,主要指文字的读音和含义,不会因流传而发生变异。* S$ Z i& y& T1 ~! h7 i
符合上述使用标准和经济标准的文字,能不能被创造出来呢?当然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只要把汉字楷体改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汉字楷体所凸现的一切问题就完全彻底地解决了。临沂,沂蒙,公社,社区,论坛,博客
目前,汉字虽然保持着楷体的外表形式不变,但是,早在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的时候,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就对汉字发生作用了,作用的结果是汉字逐渐变质,汉语逐渐退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的关于汉语汉字的理论知识,还误认为这些变质、退化,是汉语汉字的发展进步,是“与国际接轨”。直到现在,汉语汉字受到英语英文的直接冲击了,多数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人士,都轻汉语重外语了,一些人才开始感到汉语汉字的危机了。那些死守汉字不变的人们,可以回头看看,一百多年来,汉语汉字在实质上悄悄地发生了多大变化?如果再守一百年,恐怕汉字“冬虫”,就变成“夏草”了。连楷体的“外壳”也消失了。
一些人为什么要死守汉字不变呢?在商品经济时代,任何一种社会通用工具,都必然造就一种经济利益格局。所以任何一种工具的改变,都会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重新形成新的格局。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工人集体反抗资本家更新生产机器的现象。今天的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楷体字为基础的经济利益格局。在中国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以后,又形成了以英语为基础的经济利益格局。从中国整体利益上看,“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而从另一头的利益上看,每年可以从这些方面得到几千亿美元的肥缺。所以,改变汉字,就必然改变楷体字和英语的利益格局。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轻易地让你改变汉字的。* I" g4 @ ]- u: U$ i! u
所以,今天的汉字改革,除了学术上的观点不同的阻力以外,更大的阻力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保持现在的经济利益格局不变。因此,这类人,必然以保护汉字不变为目标,寻找一切“理由”来反对改变汉字。但是,他们的“理由”都是胡乱捏造的,毫无事实根据和历史根据的,不值一驳。例如“改变汉字,就是数典忘祖”、“改变汉字就是分裂中国”、“改变汉字就是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改变汉字的都是外国的奴才,是神经病”,“汉字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可改变的”、“古人都不改变汉字,今天的人就不应当改变”,“汉字表了音,不利于保护地方语言”,“汉字的改变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等等。但是,商品经济的竞争规律,将冲开一切阻力,使汉字面临“淘汰”和“改进”的两种抉择。今天,我们就看到英语在中国大有“横行无阻”“鸠占鹊巢”的气势了,一些人的汉字利益被冲击了。一些人就开始呼吁“保护母语”“加强汉字教育”了。这种輓联式的哀悼,对挽救汉语、汉字的危机,不起丝毫的作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多数中国人,将毅然选择“改进汉字”。那时,既得利益者们,将如清朝的遗老一样,带着满腹的遗憾,脱下“黄马褂”,去捡改革“树”上掉下的“小樱桃”度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2 0:13: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