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15 6
2008-10-12

今天推动汉字改变的(不管是发展还是退化)最终动力,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客观的大工业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把文字问题与经济规律拉在一起,会使一些对当今社会性质无知的人,感到茫然的。特别是思想仍处在小农经济社会阶段的人,更认为是“无稽之谈”。不过,这是事实。如果决定社会现象的最终原因是人的主观意志,那么今天的世界,就会仍然处在酋长国的社会阶段了。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也步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时代,中国也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部分。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所以,一切都面临“优胜劣汰”的命运。语言、文字,作为社会工具,在今天,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商品交换价值,也成了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工具。所以,自然要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也自然逃脱不了“优胜劣汰”命运。.
  今天中国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运行,需要大量的各种技术层次的人才,这必然要求人人都必须学会汉字,都能读书看报,写文章。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人们的学习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越低越好;最起码,也不能高于世界上其他文字的学习成本。目前的汉字楷体,显然达不到这种需求。所以汉字就面临着两种前途,要么改进成完全适合社会需求的文字,要么等着被别的文字取代。从中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看,还是对汉字进行改进为上。

   应当改到什么程度呢?应当改到同汉语实现完全的匹配,同汉语一样易于学会,达到不用花钱到学校专门学习就能学会的程度。这样一来,就能在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的赛场上,不被淘汰。要实现这一目标,那就必须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好记忆、最易书写的文字。怎样才能最好记忆呢?大家知道,只有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学少知多”,并且最好记忆;只有具有提示功能的东西,才能最好记忆。那么,汉字要具备最好记忆的性能,就必须用汉语拼音字母来组建。用汉语拼音字母组建汉字,既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又具有“学少知多性”,还具有语音提示功能,还具有笔画最简性和永久的稳定性。
但是,汉字是汉语单词的书面形式,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只有语音的书面形式还是不能准确表示词意的。所以,在语音的基础上,就必须加上表示词意的“意符”。因为“意符”数量不多,又是按单一的固定的构字规则与表音部件结合的,所以,对新体汉字的整体性能没有影响。这样一来,新体汉字就具有了“字意”、“语音”双提示功能,实现了与汉语的完全的匹配。人们只要学会了组字规则和很少的组字元件,就能读写任何新体汉字了。就实现了学习成本达到世界最低的要求。
     自从世界进入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以后,一切生产都机器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字处理,在拼音字母文字的国家里,早已实现了机器化。而在中国,汉字处理却一直实现不了机器化。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铅字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字排版框。即使现在的电脑处理汉字,仍然是铅字打印机的变形。为什么?因为构成汉字楷体的组字元件,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不能实行机器组字,只能进行整字提取。这样,就必须带上包括所有汉字的巨大字库。这样,汉字的电脑处理方式,只能采取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的方式了。这样一来,汉字信息系统,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性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在信息决定一切的信息时代,不建立独立自主的中文信息网络系统,中国是不会强大起来的。要改变“寄人篱下”的状况,不把汉字楷体改进成可以用电脑组字的新体汉字,是绝对不行的。这就要求,改进后的新体汉字,其组字元件必须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并且元件越简单越少越好。
今天,中国的经济势力已经扩展到全世界了,随着经济的扩展,语言文化的交流自然必须跟上扩展。但是,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的无规律性,使它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汉语不能迅速地传遍世界各国,受到损失的不仅仅是外国,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由于汉字楷体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

     当然,文字的改变,是不能跳跃式地进行的,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否则,就会出现历史文化断层。新的文字再完美,如果与旧字不能实现无缝连接,是不会得到实行的。因此,新体汉字,就必须是汉字楷体的“升级字体”,在本质上一致。这就要求“新体汉字”,必须是楷体笔画的,方块形的,并且可以与楷体字互为“异体字”混用。除了这些要求以外,还有文字系统的无限扩展性,永久的稳定性,书写的简易性,性能的准确性,等等。稳定性主要指文字的笔画数量不会因文字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性能的准确性,主要指文字的读音和含义,不会因流传而发生变异。* S$ Z  i& y& T1 ~! h7 i
符合上述使用标准和经济标准的文字,能不能被创造出来呢?当然可以创造出来。这就是“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只要把汉字楷体改成“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汉字楷体所凸现的一切问题就完全彻底地解决了。临沂,沂蒙,公社,社区,论坛,博客

   目前,汉字虽然保持着楷体的外表形式不变,但是,早在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的时候,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就对汉字发生作用了,作用的结果是汉字逐渐变质,汉语逐渐退化。但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的关于汉语汉字的理论知识,还误认为这些变质、退化,是汉语汉字的发展进步,是“与国际接轨”。直到现在,汉语汉字受到英语英文的直接冲击了,多数年轻的知识分子和学术界人士,都轻汉语重外语了,一些人才开始感到汉语汉字的危机了。那些死守汉字不变的人们,可以回头看看,一百多年来,汉语汉字在实质上悄悄地发生了多大变化?如果再守一百年,恐怕汉字“冬虫”,就变成“夏草”了。连楷体的“外壳”也消失了。

     一些人为什么要死守汉字不变呢?在商品经济时代,任何一种社会通用工具,都必然造就一种经济利益格局。所以任何一种工具的改变,都会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重新形成新的格局。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过工人集体反抗资本家更新生产机器的现象。今天的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以楷体字为基础的经济利益格局。在中国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以后,又形成了以英语为基础的经济利益格局。从中国整体利益上看,“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资金达几千亿美元。”,而从另一头的利益上看,每年可以从这些方面得到几千亿美元的肥缺。所以,改变汉字,就必然改变楷体字和英语的利益格局。既得利益者,是不会轻易地让你改变汉字的。* I" g4 @  ]- u: U$ i! u
所以,今天的汉字改革,除了学术上的观点不同的阻力以外,更大的阻力还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保持现在的经济利益格局不变。因此,这类人,必然以保护汉字不变为目标,寻找一切“理由”来反对改变汉字。但是,他们的“理由”都是胡乱捏造的,毫无事实根据和历史根据的,不值一驳。例如“改变汉字,就是数典忘祖”、“改变汉字就是分裂中国”、“改变汉字就是破坏中国的传统文化”、“改变汉字的都是外国的奴才,是神经病”,“汉字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可改变的”、“古人都不改变汉字,今天的人就不应当改变”,“汉字表了音,不利于保护地方语言”,“汉字的改变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等等。但是,商品经济的竞争规律,将冲开一切阻力,使汉字面临“淘汰”和“改进”的两种抉择。今天,我们就看到英语在中国大有“横行无阻”“鸠占鹊巢”的气势了,一些人的汉字利益被冲击了。一些人就开始呼吁“保护母语”“加强汉字教育”了。这种輓联式的哀悼,对挽救汉语、汉字的危机,不起丝毫的作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多数中国人,将毅然选择“改进汉字”。那时,既得利益者们,将如清朝的遗老一样,带着满腹的遗憾,脱下“黄马褂”,去捡改革“树”上掉下的“小樱桃”度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12 0:13:0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12 00:43:00
(个人愚见)看了先生的言论,有几点建议:
1,关于文字改变问题,文字的改变是不仅为了克服难写难记。如果仅从交流和中国文化世界化的角度来看,改变汉字方便外国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是对的,但是这有个问题,首先我们都知道言不达意,书不尽言的道理。改变了的文字是否真正方便了别人的学习,如果改变文字而不改文字对于文化的承载能力,我举双手赞成。但是现实是繁化简后,许多古书古文化在现在就断了根。译成外文的老子,孔子也很表面,造成了许多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解。文字一途,与时俱进是没问题。问题是与时俱进,不是说不要以前的,假如按先生之言,变字后。我们这一代还可以勉强接住一点以前的文化,如此浩瀚的中国文化,岂是一俩代人可以完全完成的对接工作。更糟糕的是,假如就先生的语言成了标准语,那么到时候目前的简体字又成了一门学问,又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该行业研究。
2,关于语言国际化是市场的要求。先生也举了西方例子。然而英语的国际化除了与英语的简单易懂外,还与说英语的国家俱是一流强国的原因。所以不得已,要像他们看齐。在历史外国人学中文的例子相信各位学国学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就不赘述了。那么英美强国的原因恰恰不是语言的优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英国崛起世界之前,这个岛国没有几个人,英国也很穷。而后来英国发达了,英语也开始流行了。但是注意,今天英国人语言体系还是要复杂于美国人。而我们现在流行于世界的英语他的大部分改动不是英国自己干的。所以说为了全球化而改汉语是不是匆忙了点,即使要改,和学的人(也就是要适应这个工具的人)一起改是不是更好。
3,其三,先生谈到语言改进是市场规律决定,这一点先生不知对于英美经济崛起的原因了解多少。我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从英美崛起我们看到一点,其实没什么很大的秘诀,就是兼容并蓄,而后本土化,而这个工作正是建立在语言本土化的基础上。他们也改,最多的是看到国外好的,然后相应做修正即可。至于全盘修改我看也没有吧。一直是二十六个字母。为什么不改语言呢,原因在于,要想利于世界强国之流,兼收并蓄是必须的,但同时自己的文化也不能断。二十世纪是经济的竞争,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文化的竞争。弱国做制造国,强国要倾销自己的文化,而这个时候我们贸然改掉我们文化传承的根,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全球竞争恐怕还是要考虑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2 01:39:00

回复:(geme2008)推动汉字改变的是市场竞争规律(转...

楼上的三点回复温和大气,佩服!我没有这样的深厚内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请楼主多包涵!

阁下说要完全改变汉字,我坚决反对!本来想自己写,可惜怎么都觉得自己不如南怀瑾先生说的好,现直接把大师的原文粘贴如下: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 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 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 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2 02:27:00

好像古代人讲话不是古文那个样,日常讲话才是白话文的基础。古文之所以哪各样,个人看来在于古代书写很困难,所以要简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2 02:35:00
另一个问题是拼音字在现代也问题很严重,主要是单词不够用,新单词不断涌现,造成信息量巨增。记得曾有报道说美国人如果十年不看报就会失去阅读本领。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说明拼音字的问题。比如计算机,汉字不用为它创造一个新字,而英语必须为它创造一个新词。汉字的优势是每个字都有内在的逻辑,具有无限组词的本领,所以中国人一旦识字就能终身阅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2 10:55:00
以下是引用kilion2004在2008-10-12 1:39:00的发言:

楼上的三点回复温和大气,佩服!我没有这样的深厚内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请楼主多包涵!

阁下说要完全改变汉字,我坚决反对!本来想自己写,可惜怎么都觉得自己不如南怀瑾先生说的好,现直接把大师的原文粘贴如下: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 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 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 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

南师的著作我也有学习,见到同道欣喜不已,共同进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