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inority@outlook.com 19:49 11.09.2014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红字为大纲
致富的自然基础
―― 我们的问题在经济学而不是经济
1-理论进步促技术发展
20世纪比利时著名学者乔治萨顿在其著作中曾提到过一句古拉丁名言: ' 光明自东方, 法则自西方 ' .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 理论的发展促使了技术的进步. 西方世界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进步社会繁荣, 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等等科学的自然解释理论.而非西方各文明由于没有发展出这种科学的自然解释理论, 其技术依然依靠经验总结, 其发展缓慢甚至止步不前, 因而在财富, 军事等方面不断落后于西方世界, 并在与西方世界的地缘政治角力中彻底崩溃.
2-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即西方人对贫富差异,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自17世纪形成开始,就一直由'市场与ZF之争'塑造着;先后出现了重商主义,重农学派,英国人亚当斯密的 ' 看不见的手 ' ,德国人卡尔马克思的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英国人凯恩斯的凯恩斯理论,货币学派等等理论学派.然而,这些理论似乎既没能阻止失败国家的失败, 也不是成功国家成功的原因.
3-经济学却总是失败
一方面,官方无论执行哪一派理论的'政策建议',可怕的社会危机总是层出不穷;失业,贫穷,不公等等困扰也无可避免.另一方面,间歇的繁荣也与经济学毫无关系,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理论的一次次发展所促成的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如我们解决自然问题的能力.显然,经济学各派理论没能看到经济现象的秘密所在;甚至于都不认为经济现象会有什么自己独特的秘密.因此,'只有新一轮(第四次)的科技革命才能带我们走出这次危机'成为最近这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派理论能给的唯一自信的'政策建议'了.
4-经济学的失败在于其基础
经济学一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基础,即对‘ 经济问题 ’的认识,错了。争论不休的各派理论虽然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都只是在回答经济问题 — — 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穷的需求?!他们相信,没有资源的稀缺性,就不会有'经济问题'。因此,传统经济学各派理论的根本目标始终都是探寻,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即社会制度)能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产出,以满足人们无穷的需求。各派理论一致认为,错误的经济模式(即社会制度)是社会危机的根源, 而恰当的经济模式(即社会制度)是社会繁荣稳定的终极保证。而不同的理论对这一共同的经济问题的不同解答就是这些理论之间的所有区别。然而,满足需求的并不是资源,资源也并非有限。
5-真正的经济问题
真正的经济问题应该是:个体如何行为才能方便其行为选择;因为:
首先 经济现象 每一个人是一个行为选择系统
6-意识行为与非意识行为的本质区别
对生命体的有目的的行为(purposeful behavior) 的原理,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 个体的渴望与信念共同促成了行为(agent's desire and beliefs jointly cause the action). 然而, 这种看法忽略了非生命体的行为与生命体的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 对重复的(同样的)行为刺激, 非生命体(也包括死亡的生命体)总是做出重复的(同样的)行为反应; 而生命体, 由于特别的内部组织结构, 却能做出不重复的(不同的)行为反应. 换句话说, 对任何外界行为刺激,非生命体( 死亡的生命体)总是只有一种行为选择可以作为行为反应; 而生命体总是有若干不同的行为选择可以作为行为反应.
7-每个生命体是一个行为选择系统
尽管始终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但是生命个体任何时刻只能且必然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行为反应.而每个生命个体是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目标选择行为(选择)的;所以,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行为选择系统, 生命体的任何意识行为都是个体行为选择多选一的结果.正是因此,生命体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 ( 即自由意志 ); 而非生命体和死亡的生命体就不能.
8-需求与产品的本质
正是由于生命体特有的行为选择机制,人们才会有无穷的需求,还制造出各种用途的产品.具体而言,需求的本质就是个体的行为目标;由于行为选择不断,因此行为目标不断,所以需求无穷;而产品是人根据自己的需求与标的物发生行为交换(行为刺激-行为反应)的结果,产品制造过程的本质就是行为交换.
9-产品不仅仅是物品
人们制造出的产品不仅仅是物品; 还有运动,语言,牲畜,宠物,家庭,友谊,贸易,企业,犯罪,国家,战争等等;因为这些同样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求(即行为目标)与非生物体,非人生物及其他人们等标的物发生行为交换的结果.
然后 经济问题 每个人维持其行为选择系统的能力是有限的
10-个体维持其行为选择系统的能力有限且有潜力
由于行为选择机制,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出各种用途的产品;而人们制造出的产品(即个体的行为)会反过来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选择:要么方便个体以后的行为选择,例如创新,合作等等,进而维持个体的行为选择系统;要么使个体以后的行为选择变困难,例如受伤,落单等等,进而导致行为选择系统的崩溃.而人们先天是不知道具体要如何行为才能方便其行为选择的,都是通过总结后天的行为经验不断地学习掌握到的; 也就是说,人们维持其行为选择系统的能力(方便其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也是有潜力的.
11-贫穷及富裕的本质
人们维持其行为选择系统的能力(方便其行为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也是有潜力的;也就是说,个体间方便其行为选择的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而正是因此,人们才有了贫富差异.个体的贫穷或者富裕不是取决于其所(制造)拥有的物质产品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行为选择的方便与否. 也就是说, 贫穷的本质是个体行为选择的困难,而富裕的本质是个体行为选择的方便.所以人们总是放弃那些自认为不利于个体行为选择的行为,而选择那些自认为有利于行为选择的行为,例如产品的优胜劣汰,分工取代单干,合作取代对抗,计划取代随意等等.
12-经济是意识行为现象
综上所述,需求(需求是行为目标)没有满足与否的问题,而只有恰当与否的问题.真正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恰当的产品,即个体做出恰当的行为(也即恰当的需求)的能力.实际上,资源是无限的,正是人们做出恰当的产品的能力的有限导致了资源显得有限.也就是说,经济现象的本质不是人类利用资源的技巧,而是生命个体的意识行为的物理规律(相对的狭义物理学研究的是非生命物体的行为的物理规律).
13-个体才是经济体
因此,个体的行为选择系统才是经济系统(经济模式);即每一个人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整个社会实际上是个‘产品体系’,由所有人为方便自己的行为选择而制造的各种‘产品’有机组成.社会的繁荣或者萧条就是人们共同建立的<产品体系>的发展或者崩溃.而传统经济学所谓不同国家在‘经济模式’上的差别,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等,其实正是他们各自建立的‘产品体系’上的差别.
14-经济的问题不在模式在产品
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没有模式优化的问题,而只有产品优化的问题.市场交易根本无法被制约,因为其本质是无法被制约的物理法则――行为交换.真正被制约的是恰当的产品(行为);是错误的产品(行为)对恰当的产品(行为)的制约;因此,计划经济的失败不是因为其限制了市场(交易);而是由于人们制造了错误的产品,导致社会成员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进而导致其‘产品体系’的崩溃。而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不是因为其市场(交易)没有被限制,足够自由;而是因为人们制造出了恰当的产品(自治联合),促进了社会成员发展的相对协调均衡.
15-我们的问题在经济学而不是经济
因此,经济学应该围绕个体展开对需求和产品的研究;并根据每个个体的具体现实,给予每一个个体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所有个体的协调均衡地发展。传统经济学所谓<市场与ZF之争>其实不是模式之争而正是产品之争,因为他们的政策建议也是告诉人们该如何行为.但由于其理论出发点(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的错误,传统经济学的产品建议总是围绕极少数社会精英制造局部的产品,而忽视了大众的产品建设,因此导致社会危机不可避免地周而复始.这不仅使传统经济学始终脱离于自然法则,就像哥白尼以前的天文学一样;还由于其政策建议总是只给极少数人 ( 权力决策者 ) ,而使经济学成为了政治野心家们的做官指南,庸俗可悲.这就是传统经济学总是失败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