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87 1
2015-05-13
【无知导致的对佛法一些内容的片面理解】
  
  经论中讲过,“以无厌足心,频见善知识”,《八大人觉经》也讲菩萨要广学博闻,论中也说不全面修学各种知识,“不得一切种智”,另论中讲,希望以少量经论而证解脱,是魔障的一种。
  很多抱一经一论,就认为已经通晓了全部佛理了。
  如果是这样,佛陀讲那么多经干嘛。
  
  有时候一部经中讲的东西,单独看,可能是一个意思,但另一部经可能对此经的内容进行了讲解。
  比如《如来藏经》讲了如来藏如何如何,如果单独看这部经,如来藏是究竟法;但到底佛为什么说如来藏,此经没有解释,《楞伽经》中却有,是专为那些害怕听无我的人讲的如来藏。再如《成唯识论》讲真如是施设,即安立。什么是安立?这在论中没有详细解释,但在《量经》中有说明,属于总相名言。但为什么要了解总相,这在《量经》中没有详细说明,而是在《阿含经》有说明,因为对总、别的善分别,成就佛陀。但为什么要分别,有些经已经明确讲了“分别”是妄想,怎么还要分别总、别呢?这就要从再另一部经中找解说(经的名称不记,但是正式《大藏经》中一部不长的小经,《辨了义不了义善说藏》引用过),因为分别虽然本身是妄想,但是通达智慧的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但既然是可以通达到智慧的,那么为什么还有的经说是妄想不能分别呢?这又要从另外的经中寻找解说,即到底不能分别指的是具体在什么情况下。……
  
  另外,有些人读论典,因为不清楚印度人的习惯,所以,经常闹笑话。严格说,没有长行的颂文很多就是概念的堆积,并不是成句的文句。但有些人不了解这个情况,把这些颂文按完整句意去抠,结果弄的驴唇不对马嘴。
  还有些是颂文不标明分对手与自说,多述论典其实是与外道或其他不同观点的人的辩论过程,对方的话与自己的话,往往没有标明,所以,很多人把对方反对派的观点在颂文中的内容,当成了是论主自己的论述,结果把很多外道见当成了佛教内的观点而坚持,但其实那是论主在复述对方反对自己时所表达的外道观点。
  
  再者,很多佛教中于印度比较普遍的概念,佛教中自己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些需要有一定的印度文化前景。就如同“撒娇”这个词,在中国是一个谁都理解的词汇,但在西方人的头脑中,没有这样的概念,西方人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代替中国的这个词汇,所以西方人自己的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要理解这个翻译的词汇,没有点中国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的。
  如此等等。
  
  所以,很多人拿着一部《解深密经》就说经中讲了三时判教及唯识了义,这是断章取义的片面理解。若这样,那些只看过《佛说阿弥陀经》的人也可以说,佛说了“净土法门最殊胜,你唯识了义不了义我不管,你们经中说过最殊胜吗?所以,你再了义,也没有我殊胜”。这就没完没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13 15:06:19
说得好!譬如经济学中种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