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_名义货币供给_名义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
名义货币是指现时流通的,单位名称虽然不变但其单位所含实际价值量不断改变的货币。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传统财务会计所应用的货币实际上就是名义货币。
名义货币与一般购买力货币相对称。它以货币的名义数量来表示财产的物资的价值。当物价稳定不变或基本稳定不变时,名义货币与一般购买力货币基本一致,它能代表其实实际的购买力,因而也能达到正确计量的目的。但当物价变动时,名义货币就不能代表其实际的购买力,从而也不能达到正确计量的目的。如果物介持续上涨,名义货币的购买力就不断降低,相同数量的名义货币只能购买到较以往为少的财产物资。反之,物价持续下跌,名义货币的购买力就不断上升,相同数量的名义货币就能购买到较以往为多的财产物资。
名义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有名义和实际之分,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若将名义货币供给记做Ms,则实际货币供给就为Ms/P
下面举个实例来说明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的概念:
一个国家流通中现有货币是1000亿元,在考察期间内商品、服务增长率和货币增长率均为0,但是商品价格水平却提高了100%,显然,原来的1000亿元,即名义货币供给,只能实现流通中的商品、服务的50%。当把市场出清看成是最佳状态时,这个国家这一期间的货币存量显然严重不足,整整减少了一半,原因在于,面对实际不变的商品、服务供给,实际的货币供给却由1000亿元减少到了500亿元1000/(1+100%).
名义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如8万元人民币、1万美元等,通常以Md表示
在短期分析中,即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名义货币需求量有实际意义。在价格不变时,按票面额计量的单位货币购买力不变,经济个体可以按票面额计量的货币量安排生产和消费,即可以不考虑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安排货币需求量。
一旦价格发生变动,名义货币量代表的购买力也就发生了变动。如果想要保持经济个体的既有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名义货币需求量就必须发生变动。反之,如果名义货币需求量不变,生产和消费规模就必然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