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610 2
2015-05-16

    自从中国GDP增速放缓,对于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逐渐频繁起来。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说法出自2007年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s Growth)。报告中提到,过去50年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国际中等水平时(人均收入1000﹣10000美元),就有停滞的可能。世界银行2012年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上世纪60年代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101个国家中,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水平。


    这其中,拉美和东亚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如图一所示,在上世纪70年代,拉美八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与东亚五个经济体(香港、日本、台湾、韩国及新加坡)处于相同的水平,即人均收入5000美元。然而之后东亚五经济体的收入水平扶摇直上,拉美八国却停滞不前,时至2000年,被后发的东亚五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泰国)赶上。


图一东亚经济第二梯队赶上拉美


(数据源: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 Ideas For Economics Growth, World Bank)


    对于东亚后发五国来说,讨论这一模式的意义在于,自己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应当如何绕开中等收入陷阱,沿着东亚五经济体而非拉美诸国的途径发展。


    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倘若中等收入陷阱仅仅是到达中等收入之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这一表像,那么对其的探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IMF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如果用计量回归的方法来分析拉美四个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经济停滞,则可以得出结论,即85%的增速放缓要归咎于生产率的放缓。由图二可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物质资本积累。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新古典主义的模型,将中等收入陷阱归于物质资本变动导致的边际收益降低。


图二拉美国家1970s﹣1980s经济停滞


(数据源:Growth Slowdowns and Middle-Income Trap, IMF)


    有人以类刘易斯的观点解释这一切。后进经济体可以通过重新配置部门间资源(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入现代工业部门)及模仿先进科技,获得高速发展。然而当它们到达中等收入水平时,这种后发优势就消失了(见图三)。


图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




    然而,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亚五经济体为何又能绕开陷阱呢?


    分析东亚历史可以发现,科技进步及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后发经济初期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然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这些国家因为缺乏内源式增长动力而陷于停滞。例如,南美等国R&D(研究与发展)投入低,始终徘徊在1%以下。


    相比之下,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一直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转换升级,由「贸易立国」至「技术立国」,最终到「文化立国」。


    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ZF力主为产业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环境,R&D投入每年增长10%以上,2008年,R&D投入总规模居世界第六位。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即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分配差异会越来越大,直到经济充分发展,则收入分配差异开始缩小。如图四所示,横轴为人均产值,纵轴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两者之间呈现倒U字形曲线,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为库兹涅茨倒U字曲线。


图四库兹涅茨曲线




    在阿根廷和巴西等过的发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固化、中产阶级萎缩及腐败问题等,都导致了收入差距变大,基尼系数徘徊在40%﹣50%之间。收入差距变大,导致中低层居民消费不足,国内需求萎靡,经济增长乏力。同时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经济进一步恶化。


    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70年代初期韩国的新村运动、税收改革等,提高了各阶层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公平。


    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一贯被认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回报率。然而,学者研究认为,有时,资本流入增长之后会有资本的「突然停止」,这种停止会影响经济产出水平。

    事实上,无论南美还是东亚国家,都在利率国际化的过程中遭受过冲击,最终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80年代,阿根廷的民主ZF建立后,急于资本自由化,一步到位对外资开放,同时ZF大量借外债,最终陷入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之中。巴西、韩国和日本也曾爆发金融危机。


    对东亚国家的启示

    IMF对此的研究结论与上面的推论不谋而合。其报告提出,东亚后发国家的弱点在制度建设及宏观经济因素(见图五)。其中,制度包括法治、国际贸易自由、监管及金融开放程度,宏观因素最重要的则是资本流动及ZF债务。现实中,东亚后发国家的确正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这类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亚洲国家在贸易结构、经济独立性及基础设施方面都好过拉美国家,但是正如短板决定了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东亚国家如果不能处理好制度建设、技术革新及诸多宏观因素,便将无可避免地被这些问题拖累,步拉美诸国后尘。


图五后发东亚国家相比别的新兴经济体的优势和弱点


(数据源:Growth Slowdowns and Middle-Income Trap, IMF)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16 12:57:39
炒作这么多年的中等收入陷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21 08:08:54
图片都没有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