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300万字拙作《道德经新论》第二版附录二中的一节,原本是进行中的《道德经通俗解说》中的第一节,但后来放弃了通俗解说的撰述,故作为附录内容。
一、老子认知宇宙真相、生命真谛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
2,意义:“灵魂(情、德)”的神奇功能
二、老子认知人生、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实证分析、比较验证
2,意义:个体表征全体,“自然”(天性、规律等)不可违逆
三、老子认知中的几个问题
1,可信性、可证性
2,心灵【“灵魂(情、德)”】是最敏锐最精细的观察“仪器”
3,“灵魂(情、德)”的记忆内容
四、老子认知与科学认知
一、老子认知宇宙真相、生命真谛的方法和意义
1,方法: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
宇宙是那样的辽阔和神秘,生命是如此的复杂和玄奥,老子又是怎样认知真相、真谛的呢?是像哲学家那样苦思冥想、还是神学家那样凭借神灵、拟或是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仪器?都不是。老子告诉我们说,他是在“致虚极,守静笃”中直接观看到的(16章)。“虚”和“静”显然是心灵的虚、静。“虚”是空无内容,意思是心灵清明澄澈、空空如也。“静”是安定寂静,意思是没有思求遐想、静谧不动。“极”是极致,“笃”是深厚,心灵达到极度的虚、静之后,就能直接观察。这就像水面没有任何扰乱波动,则能反映真实的容颜;镜子没有丝毫尘垢碎裂,则能照见真实的形象。
老子的“虚极静笃”与佛祖的深度禅定(第四禅境)是一致相通的。
具体来说,“虚极静笃”中的观察方法有两种,一是直观洞明,二是查阅记忆。
直观洞明:这是指直接看见、无遮无碍。类似于在清朗无云的日子,人们极目远眺、晴川历历那样。当老子偶然进至“虚极静笃”的心境,忽然间“看到”了从不知道也从未见过的神奇景象、深隐事物。这种“看”虽然类似于眼睛看东西,但实际上是心灵的观见、是心灵在看(准确讲是“情、德”在观看),可以叫做“心观、心识、心察、心视”。这种心观是没有任何遮挡晦暗的洞明敞亮,与佛祖的天眼通一样。
直观洞明的内容:大体来说,老子看见的内容有这些。详细介绍见第一篇宇宙自然、第二篇生命演历,这里简单说说。
其一,深隐玄妙的实物本根及其生演关联。如“道、一、二、三”,这些实在比原子还要细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逐次生成繁衍;“三、二、一”分别转变为“二、一、道”;“道”和“一”对各类实在事物的供养滋育(实即不断生成微细实物,成为天地万物的组成部分)等等。
其二,幽隐神奇的生命本相和及其反复生灭。所谓生命本相,类似于人们所说的“灵魂、鬼魂、精神”(老子则称为“情、德”,为了方便理解同时也提醒读者灵魂与“情、德”并不等同,下文多以“灵魂(情、德)”称之)。老子在“虚极静笃”中直接看到了“灵魂(情、德)”,但与人们想象的灵魂大有不同。“灵魂(情、德)”不是实物,与实物截然不同,但能够容纳实物组成身体。组成身体后,“灵魂(情、德)”就在身体内对身体进行调理维护,并驱动身体活动。身体都会衰老残病,衰病后“灵魂(情、德)”不能驱动身体活动了,就被迫离开身体,这就是死亡。“灵魂(情、德)”离体后,就会继续寻找合适的场所(比如母体),利用场所中的实物再次组建身体,就这样反复生灭。这与佛祖的轮回流转一样。
以上就是老子在“虚极静笃”状态下直接“看到”的主要内容。佛祖也是这样。
查阅记忆:所谓记忆就是保存在“灵魂(情、德)”中的深层的、历史的记忆内容。这些内容从最早的宇宙开端起始,一直都保存着,没有消失。比如人们死亡后,当世的记忆内容大都保留着,但因为是深层记忆,所以下辈子一般都无法回想回忆,只有在特殊状态下(比如老子所说的虚极静笃,佛祖所说的深度禅定)才能浮现在脑海,才能被人所知。
我们知道,观看都是当下的、现时的观看,可是老子怎么知道远古的情形呢?怎么知道悠久的宇宙开端和演化历史?怎么知道漫长的生命反复生灭的过程?难道有天书?难道有神灵?难道有宇宙语?难道是老子推测想象?都不是。老子告诉我们说,他是通过“名”知道往旧历史的(21章)。所谓“名”就是记忆、铭记(“名”还有自我表明和制名赋意,详第三篇),就是保存在老子自己的灵魂中的深层历史记忆。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如老子那样保存着大体同样的记忆,只是我们无法像老子那样调出来、想起来罢了。
老子还说大道的运行是循环胀缩的,这从表面来说,意味着老子能够预知未来,但这是不可能的(老子38章也反对“前识者”)。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灵魂(情、德)”中涵有循环往复的内容,这内容应该保存在“信”中而不是“名”中。因为每一次循环的终始阶段是纯粹的大道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不存在任何稳定的纤细实物,更没有任何生命机体,此时的“灵魂(情、德)”以自己本真的没有“情欲名”的本相存在。也就是说在每一循环的终始阶段,是“无名”的,记忆内容清零了、消弭了(在1章的注释辨析部分,我们证明了“两者同出”是指“名”和“欲”同时形成,“欲”是“名”的启动和弭除因素)。当然,我们也不完全排除“无名”中本就涵有宇宙循环往复的内容。
生命本相,或者说“灵魂(情、德)”一直都有观见能力(灵魂在身体内可以看见身体的微观状况,并进行调养维护,这我们称作内观),所观所见就自动保存为记忆——就如我们看东西,自然就记下来。“灵魂(情、德)”不可能死灭消亡、魂飞魄散,而深层记忆内容也不会消失(21章),所以从宇宙开端一直到现今,“灵魂(情、德)”中就保存着宇宙演化、生命演历的种种情形和阶段过程。老子在“虚极静笃”状态中,通过查阅自己保有的历史记忆(21章),于是明白了宇宙和生命过程。这与佛祖的宿命通(宿命智)一致。
所以,《道德经》中对远古历史的描述、说明,就是根据深层历史记忆,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
2,意义:“灵魂(情、德)”的神奇功能
老子认知宇宙真相和生命真谛的方法,隐涵着心灵或“灵魂(情、德)”的特殊能力。这就是:
1,观见功能,指“灵魂(情、德)”对自身内外的观察、辨识能力。“外”指外境外物尤其是深隐微细的实物、其他灵魂;“内”指自身状态和记忆内容。老子的用词是“观”。
2,记忆功能,指“灵魂(情、德)”保存所观所见之内容的能力。老子的用词是“名”。
3,人人都可以如老子那样,心灵进至“虚极静笃”之境,从而直接洞明真相真谛,用不着推测想象、虚构假说、实验观测。
二、老子认知人生、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道德经》涵有大量生活处世的方法原则、为政治国的原理法式,这些原理方法,是不是也在“虚极静笃”中观见的呢?应该说不是的,但与“虚极静笃”中的观见有实质性的关联。比较准确的说法是,老子对自己心行的反思省察、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分析,结合“虚极静笃”中的观见,共同确定了人生社会的基本原则。
此段读起来略有拗口,更合适的阐述方式应该从“德性”、“德”与“道”的关系进行,但作为一般性介绍,下文的方式也可行。读者如觉繁琐,可以略过。
1,方法:实证分析、比较验证
老子对人生处世方式法则的认知,主要是一种由己推人、由人证道的过程(我们称作德性分析法或德性推衍法,实即后天心理行为、生存方式的分析方法),是反省、比较的类推过程,恰如老子所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老子对社会治理方式原则的认知,主要是分析归结、印证大道的过程,是事实和现实考察总结、分析比对,从而验证大道原理的过程,恰如老子所说“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按照今日方法论分类,实则是经验总结或实证分析、以及与“道、德”的比较验证,属于实证主义路向。
老子直接观察到宇宙本根(老子称为“道”,我们多称作大道)的性征品质、宇宙本根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方式,他将这些秉性、方式作了归结,如平等(老子的用词是“玄同”)、调谐(老子的说明主要是4章和56章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章、10章、51章、56章的“畜长育亭毒养覆”)、自然(自然而然,根据自性、本能运作活动)、无为(不要违逆自性、规律去作为)等等。
老子直接观察到生命本相(“灵魂(情、德)”)的天性本能、天然趋向(即老子所称的“自然”)。他发现,生命本相对身体的调养维护方式,与宇宙本根对天地万物的调谐滋养方式是一致的、会通的(21章、25章、51章等。这实则也是大宇宙小宇宙的另一种说法);他还发现,身体状态的好坏就是身心和谐(55章、28章)的程度,而达到身心和谐的方式原则,恰好与宇宙本根的方式原则一致无别,如清静、自然、无为、柔弱(心行的柔和绵弱、不躁动、无狠戾)等等。于是生存活动、养生修身的原则方式,就是大道的性征、方式(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正文反复分析讨论的“德”与“道”的关系)。向道而进、依道而行就是养生存活的根本原则。
老子是周王朝图书馆官长(守藏史),他对社会历史的治乱成败非常熟悉。他发现,历史上社会情形、治理状态的好坏恰与大道原理对应,当治理方式接近大道时,社会良好;当治理方式违逆大道时,社会离乱。老子54章说“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考核事实、总结归纳、分析比对,从而印证大道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实际上大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与统治阶层与民众的关系类似、相通,在25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指人尤其是统治者,当取法“地、天、道”(这绝不是粗鄙的比附、简浅的仿效,而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想说清楚,不太容易,这里略过)。
人类具有共通的内心活动、心理趋向,具有共同的身体结构、身体功能,具有共通的生活方式、生存需要,具有共同的生存处境、物质环境,我们归结为共同(共通)的“德、身、行、境”,因而个体基本体现着全体、表征着全体,自我的基本心行趋向也就是别人的基本心行趋向,比如趋利避害(当然,人们对具体的利害往往有不同看法,但一则趋利避害的心行则是同一的,二则基本的生存活动的利害还是一致的)。这就是由己推人的根据所在。老子通过对自己的内省反思、对他人的观察总结,一方面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体活动、交往相处,如果以大道为依准,则心身康泰、冲突甚少(即便有纷争,但人们具有宽容体谅、处下不争方式原则,所以不至于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他深深地认识到,无论个体生活处世、还是人际交往、拟或是社会治理,都不要违逆人的天性本能(64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需要先行指出,贪婪放纵、宰制驱迫、虚伪狡狯、懒惰享受等,都不是天性本能,而是人类在后天处境中形成的不自然心行。可与动物比较,动物基本是根据天性本能生存活动的),否则就会互相伤害、冲突动荡。这也是前面提过的实证主义路向。
总之,历史现实的实证分析、以及与“虚极静笃”中直观的“道、德”之比较验证,共同确立了人生和社会的基本方式、根本原则,这就是我们在正文说过的:向道而进、依道而行、自然无为、复归天德。
2,意义:个体表征全体,“自然”(天性、规律等)不可违逆
人类个体具有普遍共同的心理反应、行为取向(对同类有情生物也适用。而且,动物因为没有文明创制,其心行更为同一),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由己知人”,先秦的《管子·版法解》也说:“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又说:“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这都是同一个意思。因而,反观自我的心理反应、内省自己的情欲取向,基本可以知晓他人的内心反应和趋向。
需要特别注意,这里只涉及反应和取向,与引发反应和取向的事物无关。比如说,人们都愿意亲近善良有德者,愿意和他们同事共处,而无论善良有德者是张三或李四;人们都厌憎欺骗侮辱自己的人,不愿意和他们共处同事,而无论这欺骗侮辱自己的是王五或赵六。老子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省察和对他人社会的洞识,明白了这类共通的心行,而这心行又是自发自动、天然自成的,根本不需要教育培养、引导教化,也根本无法改变、宰制,属于老子所称的“自然”(我们谓之“德之自然、天德自性、德性原理”等等)。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自性机能、规律法则等),同类事物具有共通的“自然”。比如植物都有生长的“自然”,人类都有滋生情绪、情感、意欲、认知、言语的“自然”。事物的“自然”是无法改易的、无法遏制的(当然可以引导、疏通),只能顺因、契合、辅佐(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违逆“自然”、强行驱迫,要么互有伤损败毁、要么无法达到目的。
自由状态下(即没有外力强制、操控),事物根据“自然”而生存运演、关联共处,形成有序的生演系统、关联体系。人类早期社会也是如此,这早期社会就是老子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社会,也是18章所说的“太上,下知有之”(也有版本作“太上,不知有之”,这更合适些)。老子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们知常明真、依道奉德的自觉自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