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教育的“二律背反”
2015.5.18
1、二干多年前,孔子的学生问:假如诚信与生命二者只能选一个,咋办?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2、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生命无价、活着至上的理念已占上风,于是,不吃嗟来之食的古风荡然无存。
因此,当现在的学校面临“去食”与"去信”时,往往选择了“去信”。即如种种:学生因成绩不及格而有“自杀”言论时,学校便有相关领导职工替其争取“便利”或“特殊照顾”;学生因某种严格学习管理的“改革”而导致其不及格面“太广”而致“意外”风险提高时,学校有关领导人员便紧张万分,于是,“改革”要么被叫停,要么被“灵活”执行,对“个别”“特别”“紧急状态”便“法外开恩”,或以“预案”形式防止“隐患”。
这就是,学校在“育才”与“救命”这两大“均正确”之“真理”面前出现的二律背反。
3、学校“育才”必须严肃考试纪律,老师不能给“人情分”,同样,领导不能“打招呼”。学校“育才”必须严格学籍管理,降级退学等淘汰制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成为学校和老师“寻租”的手段。其他保证各种学生荣誉真实性的措施,也同理。然而,这种种“必须”“不能”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防患学生“自杀”“疯癫”的人情中被颠覆着、被反向演绎着,甚至已习以为“常”、理所“应当”,“领导”对此见怪不怪了,甚至还觉得不配合的“顽固者”是“没同情心”、应该拟将“意外事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责任”担当起来!
4、而且,这种二律背反已经被组织化,例如,大学的“学工系统”及“教务系统”,前者负责学生“安全”、后者负责学生“学业”,前者的责任“领导”为“副书记”、后者的为“教学副院长”。于是,种种“安全隐患”与“学业真实性”的两难选择常常成为了二大副手之间的权力博弈空间。而出于现实利益,权力博弈往往有利于“安全”责任方,因为后者的人情浓、私意明、个案化、“危险”急。而“学业”责任方则要“麻烦”一些:因为坚守原则会“得罪人”且可能恶化“安全隐患”、利用“权利”“放水”又有违职业操守和职务责任,“私情”与“公义”出现了矛盾。“安全”责任人“帮”人既可显示自己的“好心”还会受被“帮”学生“感恩”、同时也是职责所在(“帮”人利于消除“安全隐患”),其冲击“学业真实性”的公私动力就“统一”了。这就是大学教育“二律背反”组织化带来的“权力功能异化”!
5、那么,这种“安全隐患”真的会因“学业真实性”的淘汰压力而引发或恶化么?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依靠长期严谨的科学调查。大中学学生“意外”事故可能是因学科不及格引发,也可能因为爱情“失败”引起,还可能因为家庭父母教育不当导致,还可能因为升学就业预期悲观导致,等等。因此,在没有科学数据作依据的前提下,夸大“学业”压力带来的“安全隐患”之可能性是存在的,且有着组织化动力生成性。
6、我们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题开展上述科学调研,如果证实学业压力与安全隐患没有因果联系甚至不相关,那么,助长大中学教育“二律背反”的权力组织架构就必须重新设计。否则,“权力”干预“教学”导致的学校功能异化会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谁来做调查?请具有科学素养的利益无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