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7514 0
2015-05-24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什么_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多独立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什么


权力方面


中央银行本身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的主要成员一般由政府任命,有王室任命的仅有英国和瑞典。一般来说,独立性较大的总银行理事会,政府不另派政府代表参加,如英国、美国、德国、格兰和瑞典等,在这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代理人,直接对国会负责。独立性不大的总银行理事会,如法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政府还要派代表参加。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多半是听命财政部,尤其是意大利,近似于隶属财政部。理事会的任期不等,美国最长,为14年,瑞典最短,为3年,一般为5至6年。理事会主席一般是中央银行总裁。


政策方面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制定政策的方面。除了美国、德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大、有权制定货币政策外,其他中央银行处于政策参谋咨询地位,帮助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情报与建议,参与讨论并予以贯彻执行。在政府与中央银行意见不一致时,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权干预。如法国和意大利,若中央银行与政府意见不一致;还需要重新进行讨论,另行提出意见。不过各国中央银行应力求与政府(特别是财政部)保持密切合作,因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可分割的。过分的强调独立性,容易与政府关系不协调。但丧失独立性,又会使政府过多的依赖银行,造成过度财政发行。因此,如何保持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央银行独立性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不论是某家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演变成为中央银行,比如英国,还是政府出面直接组建成立中央银行,比如美联储,都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三个特性。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央银行独立性,一般就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制定与实施货币职能时的自主性。费雪(Fischer)把中央银行独立性划分为目标的独立性与手段的独立性两个方面。


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多独立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最新经济运行数据引起国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华尔街日报》援引数名机构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8月的经济数据“令人震惊”,如果趋势一旦确立,可能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近日,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均将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调至7.2%,高盛甚至将中国2015年GDP增速预期从7.6%下调至7.1%。


对低于7.5%目标的现实经济压力,尽管央行近期对五大行进行了总计5000亿元的SLF操作,政策指针似乎仍未指向全面刺激,尤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不断强调为调整经济结构而容忍经济减速的态度。


经济宏观调控主要有两个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按照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货币政策由相对独立于政府的央行制订,以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独立的央行是保证通胀有效控制的必要前提。


从很多方面衡量,中国人民银行算不上独立。《中国人民银行法》第7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在国务院领导下”这几个字意味着中国央行缺乏独立决策权,只是最高决策机构的众多声音之一。


央行听命于国务院,跟随政府财政政策实施货币政策,是常态。2008年金融危机应对就是一例。危机之后,中央决定实施财政四万亿刺激计划,货币政策也随之不断宽松,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过,这种财政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大规模刺激方案负效应自2011年起开始显现,近几年高企的房价物价让金融危机后的多轮大规模刺激难辞其咎。而这也是中国谈“刺激”色变的原因。


事实上,相比其他机构,央行一直以来对于经济刺激措施都很谨慎。只不过,它以前在争斗中经常输给其他管理着众多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各部委,比如发改委、商务部等。


现在很多经济学家们说,中国央行需要更大的独立性,以便能够在不受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制定可靠的货币政策。


围绕央行是否应该完全独立,在经济学界也有争议。不过,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看来,现阶段保持现状就好。周小川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言时说,独立的央行意义重大,但对于中国来说,当前正处于由中国转型阶段,需要央行与其他的政府部门合作推动改革,“如果央行和监管机构不是政府的一部分的话,就很难有效地进行沟通,很难有效协调推动改革的政策。”


显然,在央行看来,他们也不是唯命是从的政策实施者,而是举足轻重的参与者。而且,周小川认为,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问题上权力有限是合理的。他指出,中国央行在其他方面权力异常大。与大部分发达国家不同,在中国,央行参与整体政策制定。


不过,周小川虽说转型期的中国需要中国央行与各部委通力合作,但也暗示了这种安排的负面影响。他说,央行的每一个选择都会有代价,代价就是,是不是很有效地控制了通胀率。就目前而言,央行似乎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天龙也比较认同周小川关于央行的独立性,他曾在接受天下财经访问时说,就一般意义上而言,中国央行其实在组织上、职能上和经济上都比较独立,但是在一定时期内,过度追求西方理论所倡导的央行完全独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央行完全独立有风险。


实际上,近年来,在周小川的努力下,央行的地位一直在显著提升。康奈尔大学中国问题学者普拉萨德表示,中国央行的角色正从接受其他政府机构命令,转向由中国央行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议程设定基调。


央行还获得了其他一些胜利。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其中包括允许设立民营银行以及扩大人民币每日交易区间——这是迈向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一步。中国央行提出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这一制度已经讨论了约20年,一直受到大型国有银行的反对。


做央行官员不易,做中国央行官员更不易。今年5月,央行连续两次的定向降准,让过去降准像吃饭一样的央行遭遇了不少质疑。而且在当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再次“定向降准”。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央行此次抵挡住了财政部、发改委等有关降息的呼吁,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贷将加剧已不断膨胀的债务,并将资金转移到房地产行业。


经济学者许一力在评价该事件时说,往细微的地方看,央行的地位确实开始从其他部门意见的接受者变身成为决策方案的制定者之一。也恰恰是这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在过去的一年里,迎来了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上诺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央行能够以相对独立而强硬的姿态,来表明自己的货币政策立场。


许一力认为,央行对于不全面降准的“死硬”,恰恰可以理解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在多年之后第一次完整性的对经济局势的自身意见的展露。


在一些投行机构看来,央行现在所做的一些事情似乎还超出了其自身的领域。央行今年上半年的局部刺激,如针对农业、小微企业释放了1000亿元再贷款,以及对保障房领域投入了3000亿元等被认为已经偏离了货币政策的轨道,越来越像财政政策了。


摩根大通在报告中表示,虽然再贷款等措施能够避免房地产市场等敏感领域的风险加码,但是在透明度上显然不够,也有悖于中国央行从国家主导信贷转向市场主导的路线。


彭博新闻社引述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中国央行的做法已经涉及到财政政策领域了。财政政策没能做到的一些工作,央行替它完成了,比如该花的钱没有花,该融资的项目没有融资。(财政政策的不足迫使)央行不得不注入流动性。”


报道认为,中国目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界限已经模糊。不过这恰恰也说明中国央行缺少做出系统范围内改变决定的自主性。



这显然有理由让人们怀疑,周小川能否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拒绝大规模货币刺激。因为货币刺激或多或少会给经济打“强心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