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经济学方法论——林毅夫
2011-06-02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任何一个已经讲出来的、写在纸上的理论都不是真理本身,它只是真理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任何已经写出来的理论都是对"道"在先前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的认识,如果把这个理论当成真理本身,就会开始变成愚笨的人,所以《老子》讲,要成为一个好的学者或者一个悟道的人必须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心里不能执著于任何现有的理论,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观察现象,但是任何现象都是"道"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经济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条件下理性的选择的结果,背后都一定有经济学的道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要不断从经验现象中总结出理论模型来,要做到"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有"指的是对"道"的表现形式的把握、认识,"徼"是"道"的表现形式的边界。
要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以常"无"的心态来观察变动不居的社会、经济现象,然后从现象的观察中实现常"有",也就是做到把握经济逻辑在这个现象是如何表现的。由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本身是生生不息的,同样的,经济理性本身就会导致社会经济的变动不居。例如,我常讲的,在一个社会中任何决策者的选择都要受到这个社会的要素禀赋的约束,如果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决策者都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资本就会得到最快速的积累,那么在上一期的最佳选择到了下一期就不再是最佳的,所以,任何现象都是道的作用都可以认识所以是"有",而认识了以后,由于"道"运动,不能把过去的认识直接套用所以又变成"无","有"和"无"都是"道"的作用,一般人不容易认识,所以,"同谓之玄",而真正把握"道"的方法是做到"玄之又玄",也就是要从"常无"做到"常有",从"常有"再做到"常无"这样才能真正认识、把握住生生不息的"道"的作用,所以《老子》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一再讲方法论的目的,就是希望各位不要受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前识"的束缚,让大家学会直接认识经济现象,一方面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一方面提出真正能够指导我国的转型和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的经济学家。
史晓霞:Heckman 上次来做演讲的时候说,"问题的产生在于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而问题的解决在于现在和过去的相似性",他认为这句话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个矛盾,林老师您怎么看这句话中体现的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林老师:Heckman所说的"相似性"指的是什么?"不一样"指的是什么?他说的"相似性"指的是"理性",不管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都是决策者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所作的理性的选择的结果,"理性"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本体",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相似的。"不一样"指的是条件的不同,所以,理性的选择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现有的理论不能直接运用,必须根据这些新的条件来构建新的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则在于改变限制条件让决策者在新的限制条件下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这又是一样的。所以理论的产生是来自于"不相似性",不相似性是讲条件的不相似,但问题的解决是相似的,只有按理性的原则来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向前进。
Heckman的这个说法跟禅宗和心学很多说法是一样的。任何成为理论体系的知识都有"本体"的部分和本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用"的部分,"本体"是不变的,"运用"是常变的。要成为一个学科的好的学者对于这个学科的"本体"必须常"有"、常"知",对于"运用"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有"和过去的"知"上。用禅宗和王阳明心学的话来讲,就是"有而不有谓之真有,知而不知谓之真知",这两句话中的第一个"有"和"知"是对本体的认识,第二个"有"和"知"则是"本体"的道理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其实Heckman讲的是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