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传》修订版前言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学者。与他相比,大多数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家都显得眼界狭隘。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方面的创见超越了学院派心理学的局限,跨入了管理和营销等主要企业领域。除此之外,马斯洛喜欢探索那些初生的、刚刚能够感觉到的社会新趋势,并对这些趋势的长期影响提出大胆的推测。尽管马斯洛已经去世,按照对他的基本了解,今天这本关于他的权威性的传记修订后再版,料想他是很高兴的。
自从《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第一版上市以来,已经过了十多年,马斯洛的研究越来越获得重视。他在生前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例如人类需要层次、自我实现、高级动机、团队决策以及企业协同作用等等。因此,当他在1970年逝世前,他已经获得了普遍的推崇,并被公认为是开明的人本管理的创始者。
时间又过了这么多年,马斯洛的声誉与重要性并没有衰退,反而在日益增长。马斯洛的思想不仅继续塑造着美国的工作环境,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加。我所编辑的在他逝世后才出版的文集《洞察未来》,如今已有中文、日文和西班牙文的翻译本相继问世,马斯洛的影响因此可见一斑。
一般说来,从事企业研究的作家们大多数都很严谨,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尊崇马斯洛,甚至称他为“传奇性的”心理学家呢?在当今这个组织与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马斯洛的成果的地位为什么一直没有动摇?在众多的明星都已经在风云变换中没落的时候,马斯洛这颗明星为什么仍然在熠熠发光?关于这些问题,我可以提出三点回应,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
第一,马斯洛关于企业人文关怀的理论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他在对心理高度健康和具有高成就的人的需求、抱负、目标和动机进行探索性研究时,他也一直尽量采用实证资料。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马斯洛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在公开场合。另外,马斯洛的阅读范围跨越了许多学科,包括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甚至内分泌学。马斯洛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实验心理学训练,这一点也在他日后的学术风格中体现出来。马斯洛在引证他人的著作时,他总是非常谨慎。所以,尽管马斯洛可称得是一个优秀的预言家,但他却一直是以一种冷静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为此而感到自豪。
第二,假如“所有管理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心理学为依据,也就是以对人性的看法为依据”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毫不奇怪,马斯洛的学说能够强大有力了。马斯洛研究了所有的动机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理论、行为理论、甚至生物(遗传)理论,他成功地整合了大量片断而矛盾的研究,并将它们融合成一套更完整的学说。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为什么时间过了五十多年,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仍然没有被推翻,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还没有任何其他动机理论具有同样的理论广度和解释力。这种情况也许还将持续下去。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马斯洛在企业理论方面的学术遗产为什么会有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呢?1965年,他在最主要的企业著作《优心态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后再版时更名为《马斯洛论管理》)中就已富有洞察力地指出,当企业员工的自主性、自尊和教育程度提高之后,包括团体决策、个人实现、组织生产力等所谓开明管理的原则将越来越重要。根据他的观察,这股潮流不仅正在美国兴起,而且终将席卷整个世界。除此之外,他当时也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现在——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冷战的结束将大大加速“新管理风格”的产生。想当年,在东西方世界敌对的紧张时期,他被某些人看成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但马斯洛却一直坚信,不仅在北美和西欧,只要哪儿有人类工作,哪儿的专制主义就终究会让位于人本主义精神。
马斯洛一向喜欢把他那勇敢的理论与自己的精彩人生联系起来。对他来说,个人和社会始终是相互连接、密不可分的。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我也力图说明他的先见之明与当今企业界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关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性的工作环境当中,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马斯洛的精彩的人生和丰富的精神遗产,我的目标便算达到了。
爱德华·霍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