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在诸多怪事之中,有一桩就是几个屯地炒房的地产大亨突然关心起国计民生来。原因自然是地产不景气,屯地炒房获暴利的模式难以为继,但是像任志强、潘石屹这样的大亨是深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的,加之房产商由于种种原因,在媒体上的声音自来“特别大”,两位频频出镜,呼吁其拯救“中国楼市”来。
呼吁救市自然需要理由,重要的一条就是“房地产行业对经济有很明显的的拉动效应”。任志强、潘石屹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提到“有人做过统计,每在地产行业投入一块钱,会带动其他行业2.2倍的生产值”,当时以为是自己听错了。过一日,又在网上看到了潘总的博文,确实“2.2倍”这个数字确实没有听错,仔细想了下,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忽悠政府给予一个行业优惠政策时,经常使用的一个指标就是看这个行业对经济的带动效果。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行业每投入1块钱,在相关行业会带动多少投资,这个数字越大,这个产业对经济的带动就越明显。现实中该指标使用的多,并不是由于这个指标多科学,而是这个数字通常很好看,也比较直观。
房地产业每投入1元,相关产业有2.2元产出,这个指标其实说明房地产对整体经济贡献很小。这么说呢,这个指标,农业最低(一般就在2-3倍),简单服务业、轻工业次之(一般在4-6倍),重化工业较高(一般在6-8倍),而对经济带动作用比较明显的软件、航空航天行业每1元钱的投入则可以带来8-14倍的收入。(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上网的条件,但是相关的比例应该准确,大家可以上网查证下。)
想象一下,连“富士康”这样的加工工厂,带动效应都在7倍左右,而我们房产行业这项指标却只有可怜的2.2倍,只能说明房地产业缺乏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能力和作用。
本来房地产行业是产业链条很长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应该很明显,但为什么统计数据只有2.2呢,想来是和我们目前的房产价格结构有关。我向来把房价分为“房价”和“地价”,前者是房地产的建设成本,后者是土地的出售价格。以近来说得万科“金色雅筑”为例,房价(建设成本)估计在1千出头,其他全是地价了。尽管万科得地时便宜----据说只要3000多元,但是目前也在1万以上(还是跌价后的价格)。对于“房价”来说,对经济拉动确实很明显,包括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也包括建筑工人、设计等人力成本支出,能够有效带动整体经济。但所占比例太小,不过10%而已,另外的90%,是房地产商“炒地”所得,是房地产商“权力寻租”所得,对整体经济自然无法有所贡献了。所以,从整体看,房地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自然让人大失所望,也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标准。(我同学和我说,在加州自己造房子成本300美元/平房,而售价350美元/平房,对比下我们这里就知道了,人家是“房价”高而“地价”低,我们这里正好相反。)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对整体经济贡献度其实很低,但中国房地产业占经济比重还特别大。这实质上是挤占了其他行业发展的资金,其他可能对经济整体效用更明显的行业,这已经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带动整体经济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房地产业非但无益,更加是有害了。记得节目潘总还提到了,房地产对住宅装修业带动作用,其实除了潘总这样的富豪,我们斗升小民的预算有限,房价飞腾后,用有限的收入购房后,就只能进一步减低装修要求了。
潘石屹说中国房地产的现状犹如17、18岁的青少年,需要吃饭长身体。但是中国这个大家庭看,房地产这个孩子已经被宠坏了,而且多年只知道架笼玩鸟,不务正业,没有为家庭作出贡献,而且一直在抢弟弟妹妹的苹果和玩具。反观其他孩子,如中小制造业只有10来岁,却很早已经在家里帮助糊火柴盒补贴家用了,通讯制造如中兴、华为也有出息得多,还有很多高科技行业还在襁褓之中,他们更应该受到特别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