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先生开创了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的先河,他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ZF的财政、货币政策等“逆风向”经济调节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理论是建立在一种预期机制上的,而这种预期机制更多指向的是纯粹的心理上的预期,他的三大心理定律就是个集中体现。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时期内是存在的,特别是从短期来看,边际消费确实存在一种递减的倾向,这可以用一些关于消费的理论来解释。比如,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受到物价上涨、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还有待完善以及ZF的对经济的调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总需求是有下降趋势的。但是,就长期来看,我们的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市场本经济本身来看,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会由于技术创新,管理进步等因素而得到提高;从ZF作为来看,ZF推动的一系列改革,可以让经济红利更加广泛的惠及全民。所以社会的总需求总体上是呈一种上升趋势而不断扩大的,因此,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不足,应该更好地适用于一种短期的状态,即能够为ZF的短期经济决策提供很好的理论参考。从长期来看,我觉得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某些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经济运行的长期状态是个很难讨论的过程,我在这里也就不详细阐述了。
进如信息时代,我们又比凯恩斯所处的工业文明更前进了一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创造出了成千上百倍比之于凯恩斯时代的产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失业问题仍然严重,即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问题还是存在,不过,我们要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劳动主体已经不再是以自然人为核心的劳动主体了,机器人的大量出现,已经可以在诸多行业取代活人进行劳动了。所以说,我觉得社会的潜在失业量是在呈上升趋势不断扩大的,随着机器人以后在各个行业的越加普及,面临失业的人就会更多,而这时,按照凯恩斯的说法,一个没有了工作的人,相当于就是少了一份收入,少了这份收入,买不了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企业的利润会下降,企业的投资热情受挫,投资疲软和消费的疲软,使得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但是,我们发现,在发达国家,虽然机器人已经开始在许多范围投入使用,并且以更高的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平,取代了许多蓝领甚至白领阶层的人,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衰退,如果要说近些年来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我觉得这并不是能够用失业问题就能够完全解释的,金融危机涉及资本主义深层次的机制问题,比如,马克思所说的基本矛盾,以及美国在2000年到2007年的许多经济政策(如鼓励民众贷款买房,信用体系却出现了严重危机,之后波及市场体系,从而打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经济危机来临)。这几年,尽管危机还在,但是,世界经济仍然在向前发展,许多国家的失业问题依然严峻,不过,世界性的经济大衰退始终是没有出现的。更重要的是机器人来了,许多工种的确不需要自然人的劳动了,而这部分失业的人,就是有效需求,但是他们不能被行业吸收了,这部分人的有效需求怎么得到补充呢?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经济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创新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失业的人却有可能越来越多,有效需求理论怎么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失业的事实不可否认,但是,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所带来的对国民产出水平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