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凯恩斯均衡收入公式y=(α+i)/(1-β)与边际消费递减理论对消费有限性的矛盾论述出发,论证其宏观经济理论的不成立,并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要素着手,结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重新构筑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是建立在自相矛盾基础上的。
消费的有限性?——凯恩斯理论矛盾的根源
凯恩斯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凯恩斯理论中,均衡收入公式y=(α+i)/(1-β)是其理论的核心。在该公式中, α为自发的消费量,此为常量,边际消费倾向MPC被假设为常数β,i为投资量,y为均衡收入。在这个公式中,只有均衡收入y和投资量i是变量,由此公式可得出结论,就是投资量i决定均衡国民收入y。这个模型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是:随着投资量i的增大,生产规模扩展,收入y增多,社会的消费能力即c能否同步增长,消化吸收新增的社会财富?根据公式,理论上这一假设是成立的,因为消费函数β是一个常数,在均衡收入公式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和等于社会总收入,y=c+i,而消费量c=α+βy,这表示,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量也会同步增长。
这一结论与凯恩斯理论另一个前提相矛盾,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增加单位消费量与增加单位收入量的比率是递减的。”根据这一理论,可推出随着收入增加,单位收入增加量带来边际消费的增长量是递减,而当收入不断增长,在某一收入水平,人们的边际消费增长量等于0,即边际消费倾向MPC为0,这意味着人们消费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即使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人们的意愿消费量也不会增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凯恩斯在推理中,因为边际消费倾向MPC是一个难以确定不断变化的变量,为了推演方便,他把边际消费倾向MPC设定为一个常量β。但这一改变使整个投资再生产经济模型发生由封闭到开放的根本性改变。虽然凯恩斯在后面以利率、货币投放量等要素对投资规模i进行限制,把最大的均衡收入设定在一定范围内。但是作为一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凯恩斯理论的外生变量太多,根据他的理论,均衡产出由投资规模决定,投资规模由利率决定,利率是货币投放量决定,而货币投放量的高低取决于ZF,这一理论成为现代ZF认为印钞就等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源。但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模型,其运行原则都应由该模型内最基本的因素决定,任何外生变量的加入,都说明这一模型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宏观经济的运行取决于四个基本环节或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本文试图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结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理论,重新构筑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最大化均衡再生产规模的确定
图1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一个经济体的收入Y,纵轴是以Β表示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MPC曲线上每一点代表这个经济体单位收入增长量对应的新增消费量的比率,即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MPC曲线代表该经济体在不同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点的集合,被称为该经济体的边际消费曲线,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边际消费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当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0时,边际消费曲线与横轴相交,表示该经济体消费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即实现饱和消费时对应的收入水平。
由图1可得出边际消费曲线的公式:y=cmax-k*β,y为收入,cmax代表该经济体饱和消费量,即在边际消费倾向为零时所代表的最大意愿消费量,,β是边际消费倾向系数,k是边际消费曲线的斜率。设在一个经济体中,cmax为1100亿元,而收入每增加1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系数递减10%,即社会收入水平是100亿时,β为100%,收入为200亿时,β为90%,由此可得出该经济体边际消费曲线:y= 1100-1000β。由边际边际消费曲线的公式:y=cmax-k*β可得,当边际消费倾向系数β为0时,y=α,即y=cmax.
但是当一个经济体收入水平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即整个社会意愿消费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时,并不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实现最大化均衡——即这个经济体可以保持同样的生产规模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一个经济体再生产的产值总量等于实际消费剩余即储蓄s(s=y-c)转化的再生产投资量i与生产增长率g 的乘积,以公式表示为y=i*g。g代表经过生产加工后总产值与最初投入量之间价值增加的比率,正常情况下g必须大于1,在这里,为了方便推演,我们假定每一轮再生产的生产增长率g保持不变。如果生产收入总值在实现意愿饱和消费量的消耗后,消费剩余的再生产投资量i与生产增长率g的乘积低于上一轮产量总值,就意味着还需扩大再生产, 即要扩大投资量。在一个经济体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扩大投资量,就必须要减少实际消费量,这意味着即使达到边际消费倾向系数为零的收入水平,仍不能真正实现饱和消费,仍要从意愿消费量中划出一部份用作再生产投资,扩大再生产规模。一个经济体只有在生产达到既满足该经济体最大消费需求,又提供可满足维持现有生产规模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便进行同等规模的再生产时,才会实现最大化均衡。由此可得,一个经济体最大化均衡再生产的公式为ymax=cmax+i=i*g,其中cmax为饱和消费量,表示当边际消费系数为零时,社会最大的意愿消费量,表示即使收入增长也不会增长的消费量。
完全竞争状态下最优化均衡再生产的推演
图2:再生产均衡利率曲线
(四)均衡再生产资本利润率的确定
ZF适度干预对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作用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组织再生产实现最大化均衡的过程。可在现实条件下,组织再生产是无法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实现,完全竞争条件下组织再生产一个显著的特征指参与再生产的各个要素,这里特指劳动力能实现完全自由化组合。所谓完全自由化组合是指无需资本的介入,每名劳动者就可以以自己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实现最高效率的生产组合,也即意味着可以令自己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高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能否组织再生产以及能组织多大规模的再生产,不再依据其拥有资本的多少,而在于他组织生产效率的高低,能否使生产经过他的组织后获得更高的产出,而这部份额外的产出就是他组织生产所获得的报酬。这意味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组织再生产,可以使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都能得到与其劳动实际贡献相等的劳动报酬,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在现实条件中,生产是以资本为前提进行组织的,只有拥有资本的人才有组织生产的权利,而且资本量越大,生产组织的效率越高,而资本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稀缺资源,也就是说组织再生产是在一种相对垄断的状态下进行的。换而言之,厂商在再生产过程中凭借其资本的稀缺性获得越过其实际劳动贡献值以外的资本收益,是一种源于其资本相对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额收益。厂商在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量在市场的垄断地位。正如前面所言,资本规模越大,在组织生产过程中拥有越高的效率,稀缺性越大,也越具垄断性,资本收益也越高。正因为组织生产和财富分配存在垄断和贫富不均的状态,使社会再生产投资在不完全竞争状态下无法达到最大化均衡,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并存的状态。而ZF因素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资本垄断的集中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扩展。
总体来说,ZF因素的介入,对社会经济再生产将产生以下三方面作用。
图3
ZF作为代表全体国民的公权组织,以税收和国债等手段调集全国的财富,由于国家税收大多以累进税形式征收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富人,这样可以通过ZF的权力,将远远超过富人消费需求的闲置资产再投入经济运行,以财政支出的形式将这笔财富投入公共建设,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福利,使社会整体边际消费曲线更加平坦,社会整体消费量扩大,也使组织再生产规模扩大。
(二)扩大社会再生产投资量
ZF因素介入再生产对社会经济的第二个作用是扩大社会再生产投资量,促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正如前面所言,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是组织生产的必备条件,但并不是每一名劳动者都拥有可以组织有效率生产的资本,因此资本是少数人拥有的有限资源,而这些资本的所有者,通过在再生产过程中对投资量的控制,使自己获得在相对垄断基础上的资本收益。
图4
如图4所示,Y*点表示一个经济体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实现最大化均衡生产的规模,这时再生产利润曲线与y轴相交于Y*点,再生产资本利润率为0,再生产资金利率也为0。假设在此基础上开始新一轮再生产,这一轮再生产,再生产资金的供给在完全竞争状态,由于这是在实现最大化均衡基础上的再生产,由前面的推论可知,再生产资金供给利率为0,而再生产的组织,并非在完全竞争状态下进行,而是只有一个厂商独家垄断组织再生产,那么,这个厂商如何才能实现其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呢?根据古诺模型,这时垄断厂商会以整个社会生产最大化均衡产量的一半,即C点作为自己再生产的目标规模。因为在C点,该厂商对应的再生产资本利润率为B,而其资本成本,即利率在资金供给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最大化均衡阶段为0,那么垄断厂商再生产的资本收益率与再生产利润率相等,等于BC,而厂商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总体收益为矩形OABC。如果市场内有两个实力相当的厂商,根据古诺模型,均衡再生产规模将达到市场最大化均衡总产量的2/3,而社会上有m个厂商,均衡再生产市场总容量将为m/(m+1),厂商数量越多,均衡再生产规模将越来越大,厂商的超额利润越来越低,直至达到完全竞争状态,实现最大化均衡再生产。也就是说,只要组织再生产过程中存在资本收益,也即意味着存在相对垄断,就存在生产不足的情况,也即资源未被充份利用,也即社会不能实现充份就业。垄断程度越集中,生产不足情况越严重,资本收益率越高。ZF投资,相当于在资本集中形成相对垄断再生产组织体系中新增一个竞争主体,使社会再生产的总投资额比原来相对垄断状态下投资规模有所扩大,同样有助于一定程度上破解资本集中垄断造成生产不足的困局。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