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凯恩斯理论框架下,构建有效需求不足约束的宏观经济模型,测算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国外储蓄倾向,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就模型预测能力而言,这种模型的静态预测效果比动态预测效果更好。
关键词: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构建,需求约束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取决于三大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所以,研究三大需求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及其变化,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构建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目的即在于此。
一、基础理论与模型的设定
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均衡时的总需求量,即有效需求。通常有效需求总是不足的,其根源在于三个“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需求不足)和流动偏好。因此,为了吸引这些货币,利息率就不能太低,因为当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人们就不愿投资,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就不能自动地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均衡。因此,政府要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来扩大有效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总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凯恩斯的这一思想后由Hicks(1937)等人阐述为IS-LM模型。
分别用AD、C、I、G、NX、Y、r、e、M和P表示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总产出、利率、真实汇率、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那么IS-LM模型可以被解释为:

IS-LM模型决定了总需求。对于总供给(AS),我们假设价格在短期内不能调整,总产出服从短边约束:Y=min(AS,AD)。中国经济长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Y=AD。
由上式和(1)-(4)式,我们可以得到反映商品市场出清情况的IS曲线:
Y=C(Y)+I(Y,r)+G+NX(Y,e) (6)
给定政府支出G、货币供给M、价格水平P和真实汇率e,总产出Y和利率r将由(5)式和(6)式决定。
二、变量间定量关系的确立
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倾向对产出的影响,我们需要确定它们与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Lucas和Barro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前四种消费理论的基础上,于1970年提出了合理预期假说。该学说认为,人们是理性的,他们可以根据市场信号和掌握的各种信息,以及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解,通过缜密的计算和思考对未来形成预期,以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任一时期的居民消费Ct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Yt,而且取决于Yt的期望或者说“长期固定水平”Yte,即:
Ct=η
+φYte
+μt (7)
(7)式表示消费者按照预期收入来决定自己本期的消费计划。而预期收入是自适应的,也就是说预期收入是现期实际收入与前一期预期收入的加权和:
Ct=(1
-λ)Yt
+λYet-1 =(1
-λ)(Yt
+λY t-1
+l
+λ2Y t-2
+…) λ∈[0,1] (8)
将(8)式带入(7)式,即可得到合理预期的消费函数:
Ct=η(1
-λ)
+λCt-1
+φ(1
-λ)Yt
+μt (9)
我们发现,如果λ为0,那么(9)式就反映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如果λ显著不为0,那么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就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同时,(9)式为我们估计消费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回归方程。
(二)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Chenery(1952)和Koyck(1954)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弹性加速模型(Flexible Accelerator Model)来衡量投资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分别用K*和Kt-1表示企业在第t期的合意资本存量和实际资本存量。根据该模型,企业在每一时期均计划填补合意资本存量与实际资本存量之间的差距的一定比例,用ξ(0<ξ<1)表示,那么企业本期末的实际资本存量Kt将为:
Kt=Kt-1
+ξ(K*
-Kt-1)
,(ξ
∈[0
,1] (10)
则净投资I=Kt
-K t-1=ξ(K*
-Kt-1)
,ξ
∈[0
,1] (11)
(10)式说明经济体的资本存量调节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的,每一年只按一定比例向合意或者说最佳资本存量逼近。调整速度由系数ξ来决定,故ξ也被称为调整系数。考虑到资产的折旧,净投资可以调整为下式:
I= Kt
-Kt-1
+δKt-1=ξK*(δ
-ξ)Kt-1
,ξ
∈[0
,1]
,δ
∈[0
,1] (12)
其中,δ表示资产折旧率。假设合意资本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一个固定比例,即K*=θY,使用Koyck转化(Koyck Transformation)消去Kt-1,(12)式可以转化为:
It=ξθYt
-(1
-δ) ξθYt-1
+(1
-ξ)It-1
,ξ
∈[0
,1]
,δ
∈[0
,1] (13)
(13)式为我们估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供了依据。
(三)净出口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是影响净出口的两个重要因素。若一国汇率升高(间接标价法),会使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便宜,进口相对昂贵,所以净出口会增加;若本国收入增加,会使本国居民对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的需求增加,进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小,所以净出口会减少。基于此,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常将净出口简化为如下函数阎:
NXt=γ0
+γ0Yt
+γ2et (14)
式(14)即为净出口函数。其中e=E×P/P
f,表示真实汇率;E为名义汇率;P和P
f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价格水平。式(14)为我们估计出口的拉动作用提供了依据。
三、模型的构建、估计与预测
1.模型构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于总需求不足约束的宏观经济学模型。该模型包括g=4个内生变量:国内生产总值Y,居民最终消费总额C,资本形成总额I和净出口总额NX;k=6个先决变量:滞后一期的国内生产总值Yt-1,滞后一期的居民最终消费总额Ct-1滞后一期的资本形成总额It-1,政府购买总额(政府最终消费总额)G,真实汇率et和常数项。完备的结构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α、β、γ为待估系统结构参数,μit为第i个方程的随机误差项。模型中,除了(15)式是平衡方程以外,其余3式为行为方程。上述(15)-(18)式构成了一个便于估计的结构式模型,它反映了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15)式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首先判断(16)式的识别状态,根据上述方程的结构参数矩阵(矩阵在此省略),我们很容易得到:R(B0Г0)=3=g-1,可以判断模型可以识别,进而也是恰好识别的。同理,可以判断(17)式和(18)式也是可以识别的,所以整个联立方程组是可以识别的。
2.数据处理。200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之后,国家统计局和各地区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对2004年及其以前GDP进行了重新核算。本文所用数据除表示价格水平的CPI数据没有经过调整以外,其他数据全部为2004年修订后的数据。样本空间从1958-2007年总共50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
真实汇率采用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为理论基础的支出法外部真实汇率。支出法外部真实汇率从支出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全部商品(国内生产和销售商品以及进口品)和外国全部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情况。计算过程中,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因为它涵盖了全部商品的支出价格变化。国外CPI统一采用美国CPI数据来代替,因为一直以来美国都是我们的第一贸易大国,而且我们的绝大多数对外贸易是通过美元结算的。美国CPI数据来源于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署;中国CPI数据来自于《新中国五+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8)》;两国CPI均以按1967=100统一折算。名义汇率数据来自IMF的《国际金融统计2008》。
3.模型估计。估计方程组的方法有两类:单一方程估计法和系统估计方法。因为后者同时估计全部的结构方程,得到所有方程的参数估计量,较前者而言它利用了系统的全部信息,更为可靠。所以笔者选用系统估计方法——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
3SLS的基本思路是:先用2SLS估计每个方程,然后再对整个联立方程系统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在第一阶段,先估计联立方程系统的简化形式。然后,用全部内生变量的拟合值得到联立方程系统中所有方程的2SLS估计,一旦计算出2SLS的参数,每个方程的残差值就可以用来估计方程之间的方差和协方差。第三阶段便得到广义最小二乘法的参数估计量。很显然,3SLS能得到比2SLS更有效的参数估计量,因为它考虑了方程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克服初次回归结果存在的序列相关,笔者在方程(16)、(17)和(18)中分别加入了AR(1)项;同时由于宏观经济的内在约束,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国外储蓄倾向(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部分,即把净出口看作是一种国外的储蓄)三者之和应该为1,所以在估计过程中对模型施加α1
+β1
+γ1=1的约束。采用eviews6.0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拟合得较好。系数中除γ
2以外其余全部非常显著。另外各式的整体线性关系拟合的很好。模型系数中α1=0.19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它表示1单位收入增加额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那部分的比率;β1=0.56表示边际储蓄倾向(MPS),它表示1单位收入增加额中用于储蓄(投资)的比例;γ1=0.25为边际国外储蓄倾向,它表示1单位收入增加额中在国外储蓄(投资)的那部分的比例。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储蓄或者说投资占据了最重要的一块,如果把净出口看作是一种国外的储蓄,中国的储蓄倾向将高达81.4%,也就是说中国GDP增加100元,将有81.4元用于储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经济存在相当大的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相对来说更多的是通过投资和外需拉动的,这也与之前的研究相符。
4.经济预测。经济预测分为动态预测和静态预测,动态预测用于未来多期的预测,或用于评价多期预测对历史数据的拟合程度;静态预测是基于历史数据对未来一期经济的预测,以检验对历史数据的拟合程度。
对模型的静态预测和动态预测结果显示,静态预测效果较好(如图1)。等值检验显示:GDP、居民最终消费总额C和资本形成总额I均接受原假设(原假设:真实值=预测值),但净出口总额NX拟合效果较差。动态预测能力方面,模型对C和I拟合得较好,但GDP和NX拟合得较差。因此,如果要预测下一年度的经济数据,最好选用本模型的静态预测法。如果需要预测未来长期的趋势,本模型只对居民最终消费总额C和资本形成总额I具有参考价值。

四、总结
文章基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框架构造了一个中国宏观经济的多方程模型,并借此测算了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国外储蓄倾向。在对比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模型的计算结果较为合理。然后,我们检验了模型的预测能力,虽然在长期预测方面,模型只对居民最终消费总额C和资本形成总额I有参考价值,但模型的静态预测效果在准确度和实用性较动态预测要好许多。
参考文献:
[1]John Hicks.Mr,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J].Econometrica,1937.
[2]罗卫东,陈婉婷.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3]黄国石.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4][美]多恩布什,费希尔,等.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苟玉玺.关于完备联立方程模型识别问题的再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10).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柳建光,李子奈.关于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讨论[J].统计研究,2006.
(
作者简介:李新义(1985-),男,河南西峡人,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汪浩瀚(1964-),男,安徽合肥人,宁波大学研究生学院(筹)执行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
作者:宁波大学商学院 李新义 宁波大学研究生学院 汪浩瀚 来源:《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