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1. 改革的进程
(1) 改革的必要性
1- 提升经济绩效,使人民富裕起来,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获得人民支持,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2- 东欧国家主张直接跨越的休克疗法;
3- 中国主张市场与计划并行的双轨制;
(2) 改革前的农业制度、政策和绩效
1- 农业耕作制度安排:土改-合作化-生产队;
2- 技术政策:追求规模经济-重视开发技术-机械化;
3- 绩效:1952-1978年农作物平均增长率2.5%;人口平均增长率2%;1978年比1952年粮食占有量只增长了10%;
(3) 改革的措施与结果
1- 症结:第一、生产队规模太大导致激励低下;第二、统购价格过低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第三、取消农贸市场后,农村回复到自然经济,因缺乏专业分工而效率低下;
2- 措施:价格改革,提高收购价;市场改革,恢复农村集贸市场;降低生产队规模;自发形成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 效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业增长速度提高到7.7%;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降为1.3%;
(4)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论
1- 国内观点:一种观点是,其成效明显,搞的对;另一种观点是,独门独户生产不符合社会主义特性;
2- 经济学界讨论:集体生产比个体生产激励高,资源配置更有效,因此,集体生产比个体生产更有集体优越性;但是无法解释为何理性的农民要去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理论不完善;
3- 传统经济学理论对集体生产优越性的证明:模型一: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构建生产函数,假设每个劳动者提供一个单位劳动投入,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经济;因此,集体生产比个体生产有效率;问题:每个劳动者生产时有积极性的问题,其在生产中并不一定付出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模型二:按劳分配制度,一个劳动力增加劳动投入,能增加收入和最终的分配,生产积极性会高;但前提是要有完全监督;而监督在农业生产中达不到,因为过程监督由于场地条件和标准问题无法实施;结果监督由于农业生产耗时和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而无法实施;因此,激励低而理论错误;
2. 改革后的相关问题
(1) 粮食安全问题与政策选择
1- 安全问题:供给方面,工业化城市进程推进,农业用地减少;需求方面,人口基数大,净增长人口多;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副食食品,而副食食品也是由粮食转化,增加粮食消耗量;
2- 解决方式:增加要素投入、改进技术;
3- 具体实施:市场自由化和价格机制,保证有一部分收益能够回到农民手中,促使增加投入;农业研发由ZF出资,其原因是农业研发周期较长,且农业研发难以市场化;粮食适度进口,农产品分为土地密集型(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与劳动密集型(蔬菜等),中国人均耕地较少,劳动力较多,劳动密集型更具有比较优势;而美国则土地密集型更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可对粮食进行适当进口,比例控制到不影响粮食安全;
(2)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1- 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A.农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6.2%,已经很高;
B. 1984年以前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之后由于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城市收入增长速度增大,收入超过农村;
C. 农村的卫生、教育以及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落后;
2- 传统做法与局限性
A.传统做法历程:五六十年代,强调改变基础设施,提供灌溉;增产、稳产但不能增收;七八十年代,强调科技与教育,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率先采用新技术的能够增产增收,推广开后增产不增收;八九十年代,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推广高附加值作物;率先生产的能够增产增收,推广开后增产不增收;
B.增产不增收原因:农产品收入弹性低,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因此,在农业总产量提高后会出现“谷贱伤农”问题;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数量,让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
A.结论分析证明:转移的直接结果是转移后的农民从供给者变为需求者,需求提高促使价格上涨,留守农民受益;土地集中,生产规模扩大,提高单个农场生产和市场供应量,增加收入;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需求增加:在农村劳动力外流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农民为增加产量使其满足需求而追求新技术,使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工在城市获取新知识和技术,并将其传入农村,促进农业发展;
B. 国际经验:美国1870年至今,农民人口从51%下降到2%,以保持农民收入增长;日本同样是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
C. 中国经验:1978-1984年农业增长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积极性;1985年以后靠“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减少;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农民增收显著;
D.前提: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必须能够在城市找到就业机会,这就需要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4-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A.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
B. 原因:各地比较优势不同,在市场环境下相互交换已达到促进国民收入的目的;
C. 条件:需加强硬件建设,如交通、运输、通讯等;
D.现实状况:计划经济时,对资源进行调配,压低农产品和矿产品价格,形成西部补贴东部;改革开放后,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价格还是受控的,使得中西部在本地加工比卖到东部更有利润,于是形成“大而全,小而全”;
E. 理论支撑:要素价格均等理论-如果两个不同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和损耗成本的理想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因此,我国地区间要素价格趋同,收入水平差距缩小;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专题知识结构—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