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缺乏计算机管理的某书社
某高校旁有一家经营图书出租业务的书社,目前该书社还没有使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学生张某经常去该书社租书,看到该书社的日常管理非常混乱,并且员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所以他希望能够为该书社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找出一条好的途径来改善书社的经营管理,提高书社员工服务效率、质量,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张某首先对该书社的经营业务进行了详细调查,他了解到的情况如下:
书社的规章制度要求,任何人要想成为该书社的会员需交纳押金100元(退证时返还),而且在加入时,需将身份证号(若是学生还另外需要学号)、住址、固定电话号码、移动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登记在顾客卡片中。成为会员的顾客可得到该书社的一张会员卡,并且可用它来租借书社所有图书。目前的一个问题是,会员个人资料在登记注册后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却无法得到及时更新。
放在书社营业厅架子上的图书按类别及书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列展示,而那些将被出租的图书存放在收银台后面的库房内。当顾客把展示架上的样本图书拿到柜台时,店员就得去后面的柜台查找。有时返还的图书没有按正确的顺序归档,这时就使得查找工作变得非常费力了。
当顾客来到店里还书时,店员首先检查还书是否准时,超期的顾客应交纳过期费。
店员工作繁忙时,来不及把返还的图书重新摆放到库房内,造成图书堆积。当顾客挑选了没有来得及上架的图书后,顾客是租不到他想要看的图书的。
有时候一些新出版的或是畅销的图书可能供不应求,尤其是在周末。管理者应当把这些图书多储备些以备租用。另外,由于书社无法跟踪销售趋势以合理安排存货,一些很少被租用的图书时间久了依然被保存在店里。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张某认为该书社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将员工从繁忙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改善书社的经营状况。
问题:该书社原有的业务流程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提示:会员制不方便临时租书的读者。要想成为该书社的会员需交纳押金100元,提高了经济困难人士租书的门槛。会员租的书若成本大于100元,则押金100元太少。会员联系方式若发生变化,书社无法及时知道,因此无法将最新的读者预订图书信息通知读者。传统的手工方式下,日益繁杂的业务,导致书社无法跟踪销售趋势以合理安排存货。读者点名需要某书时,需要去书社营业厅书架上查询,查询效率太低。
案例2:餐厅信息系统
一家使用计算机点菜的连锁餐厅最近在某市开业,生意格外兴隆。客人到餐厅后,在计算机上进行选菜,计算机就会显示出餐厅所供应的品种。想吃什么菜,在上面轻轻一点,屏幕上就会出现菜的样子、价钱、原材料以及菜中所含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供客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情况选择。顾客点菜并付款后,计算机自动将选菜结果通知厨房进行配菜。计算机的使用,不仅给顾客提供了方便,而且使餐厅环境改观。
现在我们让看看该餐厅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假定餐厅中整个业务流程设计成这样:所有微机连成一个局域网,在餐厅、厨房、配餐间、收款处、经理室等都有终端。
当顾客来到餐厅时,由服务员携带一台掌上型微机到餐桌前开点菜单,顾客选好后,点菜单的信息被传送到后台服务器上,在该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分类,根据顾客点的菜的品种,直接将信息送到制作它的厨师那里。例如顾客点的凉菜订单会被送到凉菜配餐间的计算机上;酒水饮料会被送到饮料室的计算机上;如果是炒菜就送到厨房的计算机上。如果某菜的原料用完,厨师可以在厨房中通过计算机立即输入反馈信息,从而服务员在顾客订菜时,马上就可以通知他某菜的缺货情况。顾客输入信息后,马上就可看到他订的菜的总价格。通过餐厅的打印机也可以很快得到账单。上面列出所有顾客点的菜名、价格、采购量,系统能对销售额和各种菜的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经理也可以看到在一定时期内每道菜的销售情况,算出它们在总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经理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菜谱。
问题:
①该餐厅存在哪些业务?
②该餐厅有哪些信息?
③它们是如何与以上业务相关联的?
④该餐厅的信息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被加工、转换和被传递的?
案例3:某化工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教训
某化工企业主要生产硼化物,该企业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在册职工500人。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岗位负责制,改变了经营方式,搞活了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作为全国知名企业家的总经理,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与某大学合作,以委托开发方式为主研究管理信息系统。接受委托单位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根据当时企业条件,还不适于立即开始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开发,最好先研制一些子系统。原因是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当时只能从车间中抽调出五名中专生和两名大专程度的技术人员组成计算机室,管理人员对于应用微型计算机也缺乏认识,思想上的阻力较大。但是,总经理决定马上开始中等规模的MIS开发。他认为,做个试验,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于是开发工作全面上马,学校抽调了教师和研究生全力投入。
整个项目的研制工作开展得较有条理。首先是系统调研,人员培训,规划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并购置了以太局域网软件和十二台PC机。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阶段绘制数据流程图和信息系统流程图的过程中,课题组和主要科室人员在总经理的支持下多次进行了关于改革管理制度和方法的讨论。他们重新设计了全部管理数据采集系统的输入表格,得出了改进成本核算,将产量、质量、中控指标由月末统计改为日统计核算。整个系统由生产管理、供销及仓库管理、成本管理、综合统计和网络公用数据库五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在完成各自业务处理及局部优化任务的基础上,将共享数据和企业高层领导所需数据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服务器,在系统内形成一个全面的统计数据流,提供有关全部产量、质量、消耗、成本、利润和效率等600多项技术经济指标,为领导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仓库管理方面,通过计算机掌握库存物资动态,控制最低、最高储备,并采用ABC分类法,试图加强库存管理。
原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系统开发,但实际上课题组日以继夜地工作,软件设计还是一直延续到十个月后,才开始进入系统转换阶段(即人工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并行运行阶段)。可以说,系统转换阶段是系统开发过程最为艰难的阶段。许多问题在这个阶段开始暴露出来,下面举一些具体的表现:
1. 手工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同时运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加重了负担,在这个阶段,管理人员要参与大量原始数据的输入和计算机结果的校核。特别是仓库管理系统,需要把全部几千种原材料的月初库存一一输入,工作量极大,而当程序出错、修改时间较长时,往往需要重新输入。这就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极大不满。
2. 仓库保管员不愿意在库存账上为每一材料写上代码,他们认为这太麻烦,而且理解不了为什么非要这样做。
3. 计算机打印出来的材料订购计划比原来由计划员凭想象编写的订购计划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计划员面子上过不去,到处说计算机系统不好使,而且拒绝使用新的系统。
4. 总经理说:“我现在要了解我们欠人家多少钱,人家欠我们多少钱,系统怎么显示不出来?”
以上这些问题,经过努力,逐一得到解决,系统开始正确运行并获得上级领导和兄弟企业的好评。但同时企业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总经理奉命调离;二是开发人员移交后撤离,技术上问题时有发生;三是原来由该企业独家经营的硼化物产品,由于原材料产地崛起不少小企业而引起市场变化,不仅无暇顾及信息系统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新上任的总经理认为计算机没有太大用,不再予以关心。这时,原来支持计算机应用的计划科长也一反常态,甚至在工作调整中不给计算机人员提工资,结果是已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技术的主要人员调离企业,整个系统进入瘫痪状态,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①该企业关于开发项目规模的决策是否符合诺兰阶段?为什么?
提示:不符合。因为经过可行性分析,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对于应用微型计算机也缺乏认识,思想上的阻力较大,从技术上、管理上都不适于立即开始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开发。
问题:
②系统开发比原计划拖延较长时间,说明了什么问题?
③只开发成本管理系统而不进行整个财务系统的开发,对不对?
④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对系统开发有何影响?
⑤通过这一实例,你认为企业一把手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⑥试用本实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管理信息系统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55350&page=1&from^^uid=374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