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167 0
2015-06-12

本能与学习

2015-6-12

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个视频:老鼠追着猫跑。记得清朝有人写过类似寓言,大意是第一代猫很能抓吃老鼠,第二代猫因家里老鼠减少、主人开始喂食,第三代猫因老鼠绝迹而纯靠主人喂食而不会抓老鼠了,结果也出现了猫怕老鼠的情况。家猫变成宠物或野猫依靠垃圾为生而不用捕鼠的时候就失去战斗力了。这样的例子可以做实验验证的。

上例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具体的求生模式不是本能本身,本能只是活着的欲望,而活着的具体模式完全是环境习得或适应环境的结果。或者说,抓老鼠不是猫的天性、只是其后天学习的习性,活着才是猫的天性。能力等都不是本能,而是习性。

第二,人的天性与习性之关系也同样如此,活着是天性(本能)、而怎样活着才是习性(学而习来的行为模式)。

第三,一切生物的天性只是活着(包括延续后代,“活着”的意义里面自然包含了“延续后代”的意义,因为活着就会有后代),因此,本能本身没有条条框框的具体限制,具有空性;而习性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孔子曰:“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有人说“人要回归本能”---确实有道理,因为本能是没有条条框框的:“活着,此外别无所求”。

第四,习性是一种假象的本能---人常常会执着习性,而动物很可能不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卑贱者聪明、高贵者愚笨”是有道理的。人这种执着的表现是因为人的符号系统在其产生的历史中深深烙印上了生死斗争的鲜血,因此,一个“符号”的修改都可能被看做对生存的威胁,即:认知系统将习惯、习气、习俗变成了一种假象的“本能”:执着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五,文明轴心时期(大概在2000前的5-600年里),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基本胜利(解决了生存问题)的时期,有一批人类的先知先觉者(如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都认识到了:人类在野蛮时期(零和博弈:抓捕采集现成食物)的习性(灭杀、偷盗、随时警戒环境)可以不要用甚至已经成为障碍了,人类文明因为进入了合作博弈共同创造时期,所以可以也应该形成新的习气(即:爱宽容与合作、内省观照自我、创造---生产非天然物质、智慧---美的极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