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失效我们看什么
最近投资者的疑惑在于:A 股市场都已经这么低了,个股价格低、估值低,为什么还在不停地下跌,似乎所有的救市政策都失效了,而投资的依据也变得十分的不确定。历史经验来看,在金融危机时期,估值会某种程度上失效。
目前上证指数P/E已回落至2003年以来的历史均值以下,又创历史最低水平。但从市净率来看,目前上证指数的市净率为1.8倍,距历史最小值1.5倍有16.7%的差距。沪深300指数P/E也已回落至2006年7月以来的历史均值31.7倍以下,为15.17倍,又创历史最低水平。与历史估值相比,2008年的各行业预测市盈率都处于历史的低端。
有机构投资者坦言,如果说在去年的5500点上方是趋势投资的话,那么现在则是趋势卖空。在金融危机下,股票市场的估值不是完全有效的,在国际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从逻辑上讲资金应该回流到美国市场去挽救其摇摇欲坠的大厦,而不会因为A股的估值便宜就长期滞留在中国。
从9月份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也可得到印证:热钱流出趋势明显。一般可将不能由顺差和FDI变化解释的外汇储备变化作为热钱,9月份热钱流出规模是146亿美元,即热钱正在从7、8月份的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历史上看,金融危机下的估值结果都不大妙。例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菲律宾、泰国和印尼跌破了净资产,印尼甚至跌破了0.5倍PB,不过从时间上来看都是非常短暂的。从PB估值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市场都不太可能跌破净资产。这些跌破净资产的国家调整幅度要长于其他国家,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出现了经济衰退,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以往的估值系统失效,一定程度上也由于金融危机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财务杠杆率下降,并且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高杠杆率。次贷危机的动态放大过程在于信用扩张。商业银行普遍10倍的财务杠杆、而投资银行是30倍的财务杠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杠杆率的控制尤其重要,因为一旦风险失控,低杠杆的集团能够将风险控制在局部,高杠杆的集团将使风险扩大至整个集团。当风险还处于不可测时,控制杠杆比控制风险更重要。这也是华尔街金融机构当下压缩杠杆率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感慨,当下选股不要看估值了,最佳方式是在靠近政策源:在北京政--府机关内有熟人,他们能够就新的政策决定提供指点,但要得到这种投资依据,需要一些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一家私募基金经理则认为,诀窍是投资于那些企业家兼业主亲自经营的规模较小的公司,它们不会受到官僚机构反复无常的影响,但要想找出这种企业,需要进行艰苦而耗时的调研。对于大多数一般投资者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靠谱的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放弃关注市盈率。从历史上股指低谷与经济周期低谷的不同步性的经验就可以看出,尽管增长的风险没有完全消除,但市场已经通过合理的定价水平提前反应了未来增长下滑。根据西格尔教授对美国在1948-1991年期间9次经济衰退期的统计,股市低谷提前于经济周期低谷的平均时间间隔为5.1个月,从股市低谷到经济周期低谷之间,股价已平均上涨了24%。由此可见,在关注经济增长风险的同时,更有必要观察股票资产的定价是否已对增长下滑做好的准备。这或许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