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日益加深。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其气势可能会超过以前任何一次危机。面对危机,多数文章考虑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少会有人考虑这次危机对我们造成的有利影响。难道危机真是那么可怕?难道它对中国全是负面影响吗?
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而言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国日益融入全球,负面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抓住危机赐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却可以实现经济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加速经济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生产要素约束。要命的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质量(使用效率),还有生产要素的数量。
从宏观来看,许多人将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和要素使用效率。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也就是通俗所说的技术进步。
对中国而言,生产要素的数量和生产要素的质量都可以产生致命的效果。比较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生产要素的质量(使用效率),对于数量存在较为普遍的忽视现象。要素是稀缺的,对于中国而言,除了劳动力以外,其他任何生产要素人均而言都是非常稀缺的。按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如果自己要素存量不足,可以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所以你可以放心去做自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事情。这套理论对于小的国家可能适用,但是对于规模庞大的中国却不能简单平移过来解释中国现象。
首先,城市化的硬性约束迫使中国必须拥有大量基础要素投入。
中国可以不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工业化,却必须要实现城市化。城市化意味着大量的基础投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等要素投入。中国现在城市化程度依然非常低的情况下,就出现房地产价格迅速增长,原因之一就是钢铁等生产要素的国际市场价格猛涨。在中国需求量非常大的情况下,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必须统一。即使是政府财政补贴可以短期内实现国内低价格,但是却不是可以持续的,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支撑,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主要靠中国自有储量来实现。
如果这些要素依靠国际市场,必然带动国际市场价格迅速上升。而价格上升也不一定能够解决供应问题,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人家也不一定会将产量提高到你所需要的水平上。钢铁就是一次例子。房地产等行业拉动对钢材需求,国内大量贫铁矿无法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只能依靠国际市场。后果就是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一而再,再而三快速上涨。在国际市场价格高涨的情况下,由于存在政策扭曲,国内价格上涨速度要慢得多,钢铁需求下不来。而全球铁矿石存量有限,价格不断提高而需求量不减少,导致出口国控制出口。再加上投机等因素,国际市场价格就会在高位运行。
其次,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能源是整个经济的命脉。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不发展,都需要用能源,没有能源经济就会停止。
中国能源储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结构重工业化导致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后果就是中国大量煤炭被开采、消费,其中许多就是资源浪费。即使我们不考虑环境等问题。但要命的是中国煤炭储量绝对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实现30年经济增长。
石油就是一个教训。1993年以前,中国是石油净出口国;我们现在石油一半要靠进口。对于石油而言,长期以来,存在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的现象,因为石油在中国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小,不足10%。尽管如此,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猛涨还对国内油价产生很大冲击。因为价格差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补贴,价格没有上涨造成需求过度,这自然会产生很大的财政压力,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价格不提高,就不会促进要素(包括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顺便提一下,今天网易上出现《濮阳供暖调价听证13人中12人喊涨,市民哗然》的新闻,网上骂声不绝于耳。对于过程,我不关心;对于结果,我却想说绝对支持。谁都喜欢廉价能源,但是能源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现在用了,以后就只能少用,用光了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技术勘探等没有用,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发现世界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
第二,我们再看一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
经济危机促使我们进行经济转型,如果经济能够成功转型,我国将成为经济危机的受益国。
首先,经济危机可以促使我们改变经济增长的GDP观念。
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并且经济危机使进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失效。GDP只是短期经济增长的一种表达,不能对其数值的大小过于崇拜。要促进GDP增长,可以通过进出口拉动。而在中国外贸当中,加工贸易占多数。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外贸出口对中国而言赚不到什么钱,只能短期内缓解就业,得到一份廉价的工资而已。美国、日本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不足10%,就说明经济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与进出口关系不怎么密切。所以,进出口可以拉动GDP快速上升,但是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没有多大意义。
并且,经济危机导致出口萎缩。经济危机的后果就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需求下降,政府的出口退税等措施作用有限,因为关键是人家买不起了。
依靠财政政策可以应对经济危机,但是不能拉动经济持续增长。货币政策不会在经济萧条时产生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央政府连续8次降低利率无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在出口、货币政策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可能靠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政策难以长期持续。1998年以来,长期执行积极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赤字严重。政府只是收入再分配,转移收入而言,不能增加收入。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房地产价格飞涨。因此,财政政策负面效果很大,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其次,提高工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转型。
既然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出口无法拉动GDP增长,财政政策负面效果显著下,我们就应该彻底放弃对进出口的崇拜,转向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财政拉动经济增长为辅的发展道路上来。
再次,经济危机使得国际市场需求大量萎缩,这为我国获得大量低价资源、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获取这些资源,不是说要靠进出口,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占有股份等多种形式实现。
最后,经济危机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经济危机导致许多重工业行业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应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控制重工业的发展。
经济危机将促使大量企业倒闭,留下的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危机将给我国企业以洗礼,经历经济危机的企业在危机过后,将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
忙着上课,先写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