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831 12
2015-06-16

给一位研究生的回信:马上毕业了,是考博还是工作?


研究生毕业是你会怎么选择呢?工作还是继续读博?请看下文:

近期往往是发了博文后,很少顾及到博友的评论,冷落了各位。有时候看了评论,简单的就回复几个字,需要深思的反而顾不上回复了。实为失礼,还望各位博友见谅。

前几日偶然发现了一位特殊的博友XYL的评论(留言),说是让我给指点一下。说是特殊,从她的评论看,一则我们是同行,二则我曾在她读书的地方工作过,三则似乎我们早就见过,四则是自己喜欢对年轻人指手画划脚… …所以就一直记着这件事,断断续续,算是抽个时间,今天给个交代。

王老师:

您好!现在是考博与工作的决定时刻了,有些舍不得又必须有些放弃,一直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决定,所以又来逛逛您的博客,希望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大学听了您的精彩讲座才决定考研专攻动物学,在研究生院更是一口气选了好几门动物方面的课程,结果在西高所没有做成生理、行为方面的,一直是个遗憾,现在就在犹豫---究竟是为兴趣继续读下去、做自己想做的,还是先工作呢?

说实话,行为学前景很看好,只是目前来看,若单纯考虑就业,它不划算;但是前景很好,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很多,非常适合从现在一股气长期甚至花费一辈子做下去。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排行老大的责任和适婚年龄),工作又是摆在首位的问题。

究竟何去何从?工作和读博,眼看着就是人生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了。就这么放弃自己的兴趣,非常不舍得,日后重拾怕是也困难了;但是家庭担子和现实情况,又不得不考虑······

究竟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王老师能给点建议吗?非常感谢···

祝一切顺利!

回信:
XYL博友,你好!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刚看到你的评论,迟复,见谅。

对于你的问题,如果在“杨元元事件”之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你:一定要考博!为什么?就为了自己那份还说不清的追求和热情。但现在,当我读到你说“但是家庭的担子和现实情况,又不得不考虑… …”的时候,我的心还是颤了一下。这个“但是”,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忧,有迷茫,有点要舍心痛、不舍为难的地步。

我对我儿子从小就给他灌输“责任”二字,要他培养和树立自己的“责任心”,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朋友负责,对父母负责… 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责任心,你就不会太出格,你就会自己去追求,为家庭劳动,为父母奉献,为社会付出。自然,有责任心,就有了一些约束,一些牵绊。所以,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又特别理解这一点。我也多次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慷慨陈词,鼓励研究生们要怀揣着希望和理想,走完自己的学业之路。怀揣着希望和信念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所以,今天,我就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了。

看的出来,你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动物)行为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最大化原则,就是说要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很重要的动物决策原则,也是一个经济学原则,对理解人类社会也有参考意义。那么,你是否能将读博和工作两个方面的得(优势)和失(不利)列一列呢,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得与失,最后选择正分的,那怕只有一点点;如果要是负分,就是特别有兴趣,也还是暂时放一放吧。

说到兴趣,你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窝上,闭上眼睛,很认真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深处:你所说的兴趣就是你将来的那个梦吗?
另外,我不愿意问,但很希望你自己明白。如果读书,会很贫困吗?能够到什么程度?我想说,你也知道,现阶段在中国科学院里读博士,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的。节约点的话,节余也是可能的。估算一下坚持三年,会有什么结果?

你对国内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和现状的分析不是很确切。这个学科在咱们国家发展较晚,但还是有些科班出身的学者,虽然半路出家的不少,但有一把刷子的学者也是不少的,这是我国需要发展的一个学科。行为学,是一个迷人的学科,行为学特征一旦与神经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进化生物学等结合起来,那天地就大了。

所以,如果家庭条件还允许,就读吧。

如果,自己心里一直在呼唤,就读吧。

如果,自己将来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就读吧。

读,就义无反顾。走出去了,就走下去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也许你会沿着这条路走一辈子,也许那一天你感到累了,真的不愿走了,既然缘尽了,那就停下吧。

读博士,不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虚荣,不是奢望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光,也不是空图头顶上有个光环。读博士,是一种经历,一种训练,一种追求,一种自我完善,一种人生的磨练。

所以,读博士是需要付出的,需要付出时间,需要付出精力,需要付出劳动。自然,你也会失去一些事情,你会失去很多花前月下的机会,你会失去影院舞厅的时光,你会寂寞,你可能也会贫困。这就是得与失的关系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权衡(trade-off)。相信你理解权衡的含义,当资源(时间、空间、物质)有限制的时候,有个极限的时候,各个都需要同时开动的功能之间,需要进行轻重缓急的“再分配”(这就是权衡的含义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本底不同,所以权衡的方式就不同。

当然,如果一个人因为坚持自己的兴趣而求学,从而影响了家庭亲人的幸福,影响了个人婚姻的成败,还有其他,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当事业与家庭面临严重冲突时,以家庭为重,尤其是女生。我非常敬佩那些为了事业而耽误了家庭的女强人,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这样,敬佩但不羡慕。儿女情长,当然要不得,但生活还是需要的。所以,至于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选择。谁,也不能代替自己的选择。

说了不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衷心地祝福。

(来源:科学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16 18:35:09
看完了,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6 18:50:17
家庭负担得起,就读,前提是你能保证或有信心读博期间有几篇国内top论文和国外高因子sci,否则,按常规进高校,35岁前待遇都很惨,现在高校不好混,没成果更加没编制。如果家庭负担不起,就去工作,然后经济独立,读个在职,前提你硕士已经有一定论文发表基础,否则也很难打动博导收你在职。一切前提是你硕士文章好不好,读博能否在这基础上文章能过硬,否则理想不能当饭吃,国内目前环境就看你paper。还有如果在职,要做好心理准备,很苦很累的,家庭尤其小孩感冒发烧,工作,读博发论文,比全日制付出更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6 18:58:21
回复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6 19:08:38
因为这个帖子,特意关注了下杨元元事件,想起了那句,幸福总是相似的,而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惋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6 19:19:25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觉得楼主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就业吧,不仅要在象牙塔里升华,更要在社会大学淬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