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智慧』人人贷杨一夫:判别拐点 困难机遇相伴而行
新华网北京金融频道6月19日电 作为国内最早利用互联网技术的P2P信用借贷服务平台,人人贷已成为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近日,笔者专访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了解人人贷的成功之道,并探讨网贷行业内核心问题。
     
 
笔者:人人贷的创立借鉴了Lending Club的运作模式,创办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信心来源哪里?
杨一夫:人人贷成立于2010年五月,当时整个行业规模非常小,大概只有三四家企业。但当时国外已经有了网贷行业的发展历史,我们看到Lending Club在其发展的曲线轨道上发生了向上拐点,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在国外个人金融服务相对完善,很多面对面的服务已经解决了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所以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市场里面,这样的商业模式会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在国内应该也会不错,因此就做了这样一个尝试。
由于我们三个创始人(杨一夫,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金融数学系;李欣贺,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金融数学系;张适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都具有一定金融背景,创业的时候也想选择和专业相关领域,但在传统金融行业内缺少创业机会,因此最终选择从相对边缘化的金融服务方式入手。
创业之初的成交量相对较低,和预想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的填补速度非常快,到2011年初就能达到几百万的成交额,现在每个月能达到将近10亿的成交额。
创业之初我们最大的困难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信任成本。开始我们也做了一些“市场调研”,发现当时99%的人都不愿意通过互联网把钱借给陌生人。而这在2010年的时间点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信任上的障碍是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对于这个障碍我们有一些反向思考,国外有这样的商业模式,而国内巨大的个人金融服务需求是被压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被大家看好的模式反而可能会提供更大窗口让我们去学习、了解,从而构建我们的产品。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既是困难也是机会和信心的来源。
另一方面,我们的困难来自中国的信用体系相对不完善。这个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碎片化上,并不是说缺少信息,而是需要我们在操作层面上寻找信息。我们国家征信体系的诞生相对较晚,其结果就是互联共通作用不足。但反过来说其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该保存的信息是有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找一些方式这个事情还是可以推动并解决的。
与此同时,我们的信心来源于对市场体量的估计和对团队的认可。我们的团队在能力上比较优秀,相互信任团结,价值观和目标也都相对统一。
金融行业本身并不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行业,但当它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时候,互联网的一些特性又逼着一些创业者可能做一些扩张规模的事情。所以很多机构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构建良好的商业模式,被市场逼着走得很快。而我们在积累了两年多时间后,2013年左右这个行业才真正迎来了发展和关注,所以我们站在了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上,学习了两年也做了很多的准备,在快速成长之前我们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时间上是一个运气。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