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再次脱鞘而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0月21日发出通知,自今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
出口退税率提高,其实质是通过增加税收补贴的方式来鼓励企业出口,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与此同时,它也延缓了政府既定的发展轨迹:此前政府曾明确提出要调整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并因此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推动,包括2007年7月的下调出口退税政策。
不过,这并不是政策方向发生任何转变。
在政府看来,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虽好,但在现实环境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投入和转变,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当然,这其中也有包括对社会就业问题的考虑。因此,政府在对企业施压、推动企业优化升级时始终秉持“谨慎、适宜”原则——给企业以足够的压力,同时不至于迅速灭亡。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此前有关出口企业处境艰难的报道屡见于报端,但政府却始终没有出台什么扶持政策。原因就是政府对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信心,认为出口企业尚未进入严冬季节。换一句话说,政府认为出口企业的境况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糟糕。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当时出口企业的境况正是政府对企业施压后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如今却可能真的“狼来了”。由于执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中国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十分有限,但出口市场可能是一个例外。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扩散,已经开始波及到美国实体经济,以及影响英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似乎不可避免。作为出口型国家,政府预期出口市场可能因此面临急剧恶化,进而危险到企业的生存。于是,出于“谨慎、适宜”原则,政府适时给企业“减压”,上调出口退税率,借此给予企业更多的喘息和生存的空间。
顺便提下,下个月美国大选将最终落幕,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其当选,很有可能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减少美国的贸易失衡格局。政府选择在此时对外贸政策进行调整,也将有利于今后在两国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对于企业而言,则应深刻理解此次出口退税上调政策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清醒地认识当前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做好“过冬”的准备,主动调整,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迎接市场即将到来的洗牌。
如果市场没有出现如预期的那般惨淡,企业也无需窃喜,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转危为安”。因为政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未改变,市场优胜劣汰、行业整合的进程终究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