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股指跌至1802点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维稳政策,及救市政策就没有停止过,几乎每周都有相干的方案及法规出台.小的到行业扶持,大的到直接降低了印花税改单边收取,细致到出口退税及颁布的是一系列加强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与住房有关的政策。
例如,昨晚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房地产政策,其主要体现为降低交易税费.放松信贷对购房者的限制加强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等,均体现出维持行情的稳定上做文章,而非救楼市.主要目的是调节经济防止中国经济走向萧条之路。
另外,从媒体获悉:美国白宫女发言人佩里诺22日宣布,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将于11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峰会,讨论全球金融和经济问题.由此看见,金融海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金融问题.并不是个别国家的事,因此,中国如何将美国危机带来冲击降到最低,唯一的办法就是维稳,稳定已经大于一切.因此,投资者要做好足够的时间准备。(和讯股吧)
据传,朱总理当年是这样应对金融危机的
对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学界说法多,有喜有忧。不过看报纸,主流的看法还是经济基本面未改变,会继续向好。而本人的判断也大致算乐观,不是经济无隐患,而是说只要政府处理得法,兵来将挡,中国经济当可化险为夷。
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较为艰难的一年,我同意。但要提点的是,今天我们遇到的困难,其实1998 年也碰到过。历史有惊人的相似。10年前,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如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10年前国企下岗职工1200万,如今民企也有1200万职工失业;10年前长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而今年先冰灾后地震,经济损失皆百年不见。
古人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既然以前经历过,那么总结“前事”并加以借鉴,对解决今天的困难肯定有助。过去做得对的,今天可照做;不足的地方,今天加以改进。问题是过去哪些做得对、而不足在哪里,见仁见智,要有一致的看法不容易。好在10年不遥远,大家又都是过来人,我说点看法,算一家之言吧。
先说做得对的方面,大处看,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财政政策及时掉头。众所周知,98年之前宏观调控基调是“从紧”,不仅财政从紧,货币政策也从紧。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拉动内需,当机立断改行积极(扩张)财政政策。当年的举措,是财政发行1000亿特别国债,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贷款,这些钱统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跟下来四年,财政每年发1000多亿国债支持西部开发。
第二,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刺激投资,央行双管齐下,一手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手,降低银行利率,朱总理任内,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应该说,这些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对遏制经济衰退功莫大焉!
第三,稳定人民币汇率。上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周边国家货币一边倒,纷纷贬值。而中国政府一诺千金:人民币不贬值。当年朱总理说,人民币不贬值,一是中国要担负大国责任;二是中国的出口结构不同于周边国家,出口会受影响,但无大碍;三是可迫使国内企业实行产业调整与升级。现在看,朱总理做得好,完全对。设想一下,要是当时不稳住汇率,让人民币贬20%,那么现在就得升50%,大量投机热钱涌入,局面恐怕更难应付。
以上说的是经验,有教训吗?当然有。事后诸葛亮,也说三点:
首先,政府没有及时减税。经济学说,刺激投资应有两个重点:一是政府采购订货;二是为企业减税。财政发债增加政府采购,无疑可减少企业压库,但中国的企业多,而政府采购有限,鞭长莫及,政府不可能关照到所有企业。所以对多数企业来说,减税更管用。可遗憾的是,国家虽允许出口退税,但主体税率却未作调减。
其次,把物价问题看得太重。物价事关民生,不论东西方,政府都重视物价,没有错。但如果把物价看得过重,则势必会影响政府的大政决策。想当年,为把CPI控制在3%以下,政府始终不敢放开物价。不料后来物价负增长,通货紧缩,令原本疲软的消费市场雪上加霜。其实,消费者有个心理,买涨不买跌。商品涨价就抢购;降价则持币观望。
再次,没有大幅加薪。平心而论,朱总理当年是有意加薪的。记得2000年秋天朱总理来中央党校演讲,正好我在场,那天朱总理说,三年内要给公务员涨工资,涨三倍。可结果呢?还是雷大雨小,不了了之。我想过,所以会如此,是政府没法给职工涨工资。官涨民不涨,必引发社会矛盾。另一层原因,政府未减税而加工资,会加大企业成本抑制投资。
写到这里,读者应已看到,当年政府应对“危机”虽有得有失,但总体得大于失。不过这都是10年前的事,如今危机当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近来反复想,答案就四个字:“扩大内需”。是的,靠人不如靠己,何况美国经济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中国有13亿人口,只要内需足够,拉动经济当不成问题。
说具体点,我认为主要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义无反顾地减税。减税能刺激民间投资,不必说。可最近与财政部的几个朋友会面,谈到减税,朋友皆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税负并不重,GDP占比不到25%。中国的GDP有多少水分说不清,而我的疑问是,去年GDP增长11%,而财政增收30%。财政增速是GDP两倍,税负不重怎么解释?
第二、放松信贷与利率管制。绝非危言耸听,未雨绸缪,政府应谨防明年可能出现通缩。这两年银根紧,银行是无款可贷,而我现在却担心,若企业继续亏损,银行今后会不会有款不贷?防患于未然,与其将来放贷买棺材,还不如先借钱买药。为此央行尽快放松信贷管制,同时让利率随行就市。
第三、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曾说过多次,相对10%的GDP增长率,消费物价涨5%不算高,关键是工资增长要跟上物价。年初出台新劳动法,明令提高最低工资,是好事;可企业界反映普遍不叫好,何以如此?我认为给职工加薪没有错,问题在政府没减税,若政府能减税,企业肯定会顺水推舟。 (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帖吧)
据传,信贷需求下降 经济放缓明显
央行昨天发布的9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量较上月有所减少,同业拆借交易较上月大幅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王晋斌昨天表示,这显示银行信贷需求减少,银行间对流动性需求减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交易量在萎缩,说明经济放缓的力度加大。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6439.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6.6%。央行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去年下半年财政部累计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极大增加了去年同期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量。
9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2096.2亿元,较上月减少14.4%,其中,政策性金融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量均有所减少,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量增加。
王晋斌分析,央行9月份的银行间债券数据较8月份出现下降,这是很大的变化,央行此前公布的8月份的数据较上月增加27.49%。这说明,银行对信贷需求减少,银行间对流动性需求减少,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银行没有好的投资项目。
央行说,9月份,中期和短期债券发行维持稳定,长期债券发行有所下降。其中,1年及以下债券占比26.2%,1年到10年期的债券占比70.4%,10年期以上债券占比为3.3%。
王晋斌认为,9月份长期债券10年期以上债券占比较8月份的9.8%下降很多。另外,9月份,债券收益率继续一路下行,中长期债券尤为明显,这说明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并不看好,对未来收益预期下降。
央行数据还显示,今年前九个月,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拆借交易量为11.33万亿元,同比增长77.9%。9月份,同业拆借成交12167.7亿元,较上月减少10.8%。
王晋斌说,9月份同业拆借成交量较8月份也出现大的变化,8月是上升趋势,央行8月份数据显示,同业拆借较上月增加3.0%,而9月份减少10.8%,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这说明,世界经济放缓已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交易量在萎缩,银行间流动性不像以前迫切。
另外,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3.1万亿元,较上月减少13.4%。王晋斌说,这说明现券交易情况总量在收缩,说明大家对经济减缓的预期比较明确。(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帖吧)
据传,信心指数大跌 保增长已是刻不容缓!
据介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组织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始于2004年,每个季度公布一次。该调查是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的判断和建议。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取值范围在1~9之间,指数大于5,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指数小于5则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一、二季度经济学家的信心指数分别为5.09和4.55点,其中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一季度大幅跌落0.54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如今,该指数再跌0.74点,跌幅之大堪称惊人。本次公布的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恶化,国内经济明显降温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学家对经济出现趋势性下滑的忧虑进一步加重,使得信心指数与达到近年来最低点的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走势相一致。
经济学家:首保增长
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经济增长下滑",并有75%认为目前推出的"保增长"政策时机适当。
经济学家们同时建议,应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保增长"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经济学家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出口需求增长持续放缓,顺差持续降低。而国内投资增长从偏快趋于正常,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货币信贷增长从"偏快"转向"略显偏慢",经济迅速降温,增长预期持续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明显放缓,热钱流出风险减少,资本市场疲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
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学家也对未来政策取向做出建议。对于目前可以考虑的政策措施,86%的经济学家选择 "增加中小企业贷款",65%选择"增加转移支付,提高对中低收入家庭的补贴",54%选择"取消利息税"。此外,还有 "增加长期投资项目","降低贷款利率","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和"推动房地产市场复苏"等政策。
鉴于目前形势的需要,经济学家普遍建议发挥财政政策在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调查显示,61%的经济学家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在于增加公共事业支出,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