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一方面该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功能联系,另一方面该系统与外部事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功能联系,从而使人的能力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建立人的能力结构模型,并进行能力的结构性分析,实际上就是把能力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并找出每个层次能力的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基本组成单元,并揭示出每个能力层次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实现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它是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力一般总是与活动相联系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人的一切活动的客观目的在于消费价值和生产价值,实现价值的循环转化与增值,衡量能力大小的最终标准只能是价值,即衡量能力的大小最终必须通过它直接或间接地消费价值的数量或生产价值的数量来确定。这样,不同性质的能力有其共同的通约性,即价值通约性。
人的能力可以用两个维度来描述:操作方式与操作内容。能力的操作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各种操作内容之间难以进行比较和分类。例如,视觉能力的操作内容是物体的光学性质,听觉能力的操作内容是物体的声学性质,思维能力的操作内容是语言与概念,社交能力的操作内容是各种社会性事物。由于人的能力总是与活动联系起来的,并且总是围绕价值为核心内容而展开的,因此能力的操作内容应该从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二、几种典型的能力结构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摆脱了思辨性猜测,对能力开始进行具体的“结构分析”,这有助于对能力的形象描述,也有助于对能力的客观测量。当前,有代表性的能力结构学说主要有:
1、独立因素说。能力结构的“独立因素说”是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该学说认为,人的能力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组合而成,如抽象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等都是构成能力的主要成分(因素)。各成分或因素之间无任何内在联系,完全是独立自主的。换言之,能力仅是诸多成分(或因素)机械组合而成的心理特征。有鉴于此,一个人要发展自己的能力只能是单个成分独立的发展。这种学说后来被大量的认知作业所证伪。不同认知作业所得成绩的相关性表明,能力的各组成成分(因素)应是相互联系的。
2、二因素说。该学说由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认为人的能力由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它是人完成各项实践活动所需的首要因素,是人基本的心理潜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高低。特殊因素(s因素)仅是完成特定活动所需的智力因素。按斯皮尔曼的理解,主要的特殊因素包括口语表达力、数学计算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智力速度等。作为特定个体的能力都由一种单一的一般因素和系列的特殊因素组合而成。
3、群因素说。瑟斯顿(l.lthurstone)是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主要创始者。他认为,大多数人的能力可以分解为七种原始因素,即计算、言语流畅、词语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不同的原始因素相互组合,构成独特的能力结构,体现特有的能力水平。瑟斯顿认为,能力结构除了原始因素之外,可能还存在次级因素(或一般因素)。不过,就原始因素与次级因素的相对关系而言,原始因素在反映人的能力水平上占据主导地位。
4、三维结构模型说。1967年,吉尔福特(j.p.guilford)冲破智力结构探索中的常规思路,将考察点从平面的板块组合转向三维立体,从静态转向动态,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有关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可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第一维度是内容。内容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字母、数学等)、语义(语言的意义和观念)和行为。第二维度是操作。操作是由上述认识对象或材料引起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保持)、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第三维度是产品。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即单元、分类、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5、层次结构说。1971年,阜南(p..e.vernon)将能力结构概括为一种由上下4个层面组合而成的结构。能力最高层次为“普通因素”;第二层次为大因素群,包括言语和教育、操作和机械因素;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及操作信息、空间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第四层次为各种特殊因素。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形成完整的能力结构。能力的“层次结构说”是阜南以人工智能机为原型的一种建构,即以当代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形式为模板的一种构思。
6、两态结构说。理论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主张,人的能力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液态能力(fluid intelligence),主要体现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它取决于个体原先的秉赋,较少依赖于文化与知识,如个体的瞬时记忆、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力等都属液态能力;另一种是晶态能力(crsytallized intelligence),它来自后天的学习,是日常经验的结晶,如个体的词汇、计算能力等均属晶态能力,主要体现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作为能力结构的这两个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是紧密配合的,个体从事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需要二者共同协作,不过液态能力是晶态能力的基础。
7、智力多元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和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提出人类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成分是:① 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② 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③ 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④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⑤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⑥ 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⑦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智力三元论。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全的,它们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无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其中,元成分主要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体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主要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里并进行比较,负责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主要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作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和存贮。
9、智力的pass模型。pass模型是由纳格利尔里和戴斯(naglieri & das,1990)提出的关于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相互之间有动态的联系,注意、信息编码和计划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计划过程需要一个充分的唤醒状态,以使注意能够集中,进而促使计划的产生,个体如何加工信息也是计划的功能,同时性或继时性加工要受到计划功能的影响。
三、相对独立的四种过程
要想全面揭示人的能力结构模型,就必须首先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可分为感、知、情、意四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其中,“感”(即感觉)的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的问题,“知”(即认知)的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情”(即情感)的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的问题,“意”(即意志)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根据所服务的不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过程可分为感觉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感觉过程。感觉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存在关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嘴、皮毛等)反映到人的头脑中,一个事物的存在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为人的相应感觉器官所感觉。
2、认知过程。认知的本质就是事物的事实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认知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表达事物、利用事物、计算事物和创造事物,认知能力反映了人的智商水平。感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感觉。存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认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过程,即对于感觉的感觉过程,是大脑神经细胞对于感觉刺激所产生的感觉过程。
3、评价过程(或情感过程)。情感的本质就是事物的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价值、表达价值、利用价值、计算价值和创造价值,评价能力(或情感能力)反映了人的情商水平,感知事物与主体生存之间的联系,即价值感觉,从而形成对于事物价值的评价与估算。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评价过程(或情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评价能力或情感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
4、意志过程(或效应过程)。意志的本质就是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意志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实施自己的行为,计算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意志能力反映了人的意商水平。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过程,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评价过程,意志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评价能力(或情感能力)。
四、相对独立的四种能力
人的生命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感觉过程、认知过程、评价过程和效应过程,因此人的能力可分为感觉能力、认知能力、评价能力、效应能力等四个方面。
1、感觉能力。感觉就是事物的多方面刺激信号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对于该事物的整体印象。感觉能力可分为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味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等五个方面。感觉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觉的准确性与细致性,二是感觉的速度与效率,三是感觉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1)视觉能力。可分为图像、文字、形状、色彩等方面的视觉能力。
(2)听觉能力。可分为语言、声音(音量、音频、音幅)等方面的听觉能力。
(3)味觉能力。可分为酸、甜、苦、咸等四种基本形式的味觉能力。此外,辣觉是痛觉的特殊表现形式;涩味感觉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4)嗅觉能力。可分为香、臭、烟等(每一个嗅觉体元内都包含一种嗅觉接受器,人体的嗅觉接受器有七种类型,各自负责不同气味的感知)。
(5)触觉能力。可分为痛痒、冷热、振动、粗糙、软硬等方面的触觉能力。
(6)感觉记忆能力。主要体现为人脑对于感觉过程的记忆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它是人脑对于事物各种感觉能力持久性的表现,可分为视觉记忆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味觉记忆能力、嗅觉记忆能力、触觉记忆能力等。
2、认知能力(或运算能力)。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联性(时间关联性、空间关联性、量度关联性、逻辑关联性等)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运算能力主要包括时间定位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量度计算(数量计算、概率计算、模糊判断、规模计算等)能力、逻辑运算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1)时间定位与计算能力。确定该事物与其它相关事物在时间上的相对位置。
(2)空间定位与计算能力。确定该事物与其它相关事物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
(3)量度计算能力。确定该事物存在与运动的量度,可分为数量计算、概率计算、模糊判断、规模计算等方面。
(4)模式识别能力。确定该事物与所比较的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的程度(如表情识别、面相识别、体型识别、图像识别、状态识别等)。
(5)逻辑运算能力。确定该事物与其它相关事物的逻辑关系,可分为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逻辑运算能力也包括两个方面:运算的准确性、运算的速度和运算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运算记忆)。音乐是人脑对于声音的“计算能力”的体现,绘画构思是人脑对于图像的“计算能力”的体现。
(6)知识积累能力。主要体现为人脑对于认知过程的记忆能力,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它是人脑对于事物各种认知能力的持久性的表现,它可分为时间定位记忆能力、空间定位记忆能力、量度计算记忆能力、模式识别记忆能力、逻辑运算记忆能力等。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