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劳动价值论受到的批判很多,有些人是从学术上去批判的,而有些人则是从立场上去批判的,不喜欢马克思,不喜欢听到剥削,不喜欢听到剩余价值,就去批判劳动价值论,鸡蛋里挑骨头。
有人误以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发现的,所以不喜欢马克思就狠批劳动价值论。其实,劳动价值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配第发现的,后来李嘉图、斯密都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斯密还以此为基础写出了他著名的《国富论》。如果劳动价值论错误,那么斯密的《国富论》不就一文不值了吗?所以,在那时,劳动价值论一直是受到推崇的。后来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当一块砖头拿过去建立它的大厦,居然发现了剩余价值。这就好比,望远镜的发明人没发现银河系,伽利略把他的望远镜拿过来就发现了银河系一样。马克思利用劳动价值论发现剩余价值后,资产阶级就不高兴了。资产阶级一不高兴就是大事,所以就有吃粮人开始批判劳动价值论了。一百多年来就没停止过。
那么劳动价值论到底正确不正确呢?我们不管什么剥削不剥削,就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
无论研究什么我都喜欢寻根溯源,从源头找起。我们就从财富的源头找起。
亚当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财富,只有资源——有森林、野果、鱼、鸟等等。亚当要吃,要穿,要住,他就必须劳动。采野果吃,用树叶编衣服穿,砍树建房屋。从此世界上就有了财富。财富是劳动产品。资源是天然物品,不是财富。所以,劳动创造了财富。
假设,亚当用1天的时间打造了一把石斧,花2天的时间砍了四颗树,又花3天的时间搭建了一幢房屋,而这时他的那把石斧也正好彻底报废了,那么这幢房屋总共花了他几天的时间呢?6天。从此,那片空地上就出现了一幢房屋,这幢房屋完全是靠他6天的劳动凝结成的。也就是说,是他6天的劳动使那个地方出现了一幢房屋。如果没有劳动,那个地方就是空地,什么都没有,房屋的出现完全是劳动的结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因素。
产品出现剩余之后,就要开始交换。那么按怎样的比例进行交换呢?
假设有一个人采野果,一天采50斤,再假设亚当共搭建了两幢一样的房屋,每幢都花6天的时间,采野果的人要和亚当交换房屋,那么应该几斤野果交换一幢房屋才能双方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怎样确定交换比例?
我们找不到任何的因素能确定这个交换比例,只能从劳动时间上去确定,因为劳动是要付出辛苦的。用劳动时间来确定,就是300斤野果换一幢房屋。因此,劳动时间就被称为商品的价值。300斤野果换一幢房屋,就是等劳动时间交换,也就是等价值交换,简称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使双方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双方都没有利润,都没有亏损,不能出现贫富分化。
再举个例子。张三生产水稻,自己的种子,自己造肥料,平均每个劳动日产水稻20斤,一年50个劳动日共产水稻1000斤;李四生产棉花,自己的种子,自己造肥料,平均每个劳动日产棉花10斤,一年50个劳动日共产棉花500斤。水稻和棉花交换,交换比例应该是多少?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应该是2斤水稻换1斤棉花。张三用500斤水稻换李四的250斤棉花,结果张三就有500斤水稻和250斤棉花,李四也有500斤水稻和250斤棉花,他们一样富裕。
如果张三懒惰,李四勤劳,勤劳的不就吃亏了吗?上面只是个例。而真实社会中,劳动者很多,要取所有水稻消耗的平均劳动时间作为价值,也要取所有棉花消耗的平均劳动时间作为价值,所有种水稻的不能都勤劳,所有种棉花的也不能都懒惰,所以平均下来,差别就不大了,也就是无差别的了。比方说,汽车行业有一个工人的身高是1米8,电脑行业有一个工人的身高是1米6,他们的个头相差很大。可是,平均来看,汽车行业工人的平均身高和电脑行业工人的平均身高没有多大差别,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不管哪个行业,一平均下来,工人的勤劳程度、精明干练程度等都是差不多的,都可以看作是无差别的。所以,马克思说,商品消耗的无差别的劳动就是价值。
劳动价值论到这里就基本说完了,它是正确的。
可是,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它的发现者和发展者,在后面的研究中都把它误解了,把价值和价格搞混了。这是本文要重点说明的。
先说说价值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每个可计量的概念都必须有单位,例如质量的单位是斤、两,时间的单位是天、小时。那么价值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亚当花6天时间建了一幢房屋,那么严格按照价值的定义来说,这幢房屋的价值就应该是一个人消耗的6天的劳动时间。这就可以记为6个工日,简称6工。上例中一斤棉花的价值就是0.1工。假设每个工都以8小时的标准劳动时间来计算。
价值的这个单位是按照价值的定义严格推导出来的,所以必然是正确的。
可是,现在所有经济学中价值的单位都是元、美元、英镑等等,这实际是价格的单位,不是价值的单位。经济学家们错就错在这里了。
那么这个错误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还得回头从根上去找。
假设李四把棉花拿到市场上去卖,一斤棉花卖1两银子。这个时候经济学家们就说,一斤棉花的价值是1两银子。错就错在这里了。
经济学家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时他们都天真地、武断地认为,一斤棉花和1两银子是等价交换,一斤棉花和1两银子消耗的劳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两银子就体现出了一斤棉花消耗的劳动时间,所以1两银子就是一斤棉花的价值。
可是,我们严谨地来想一想,这时的交换一定恰好是等价交换吗?第二天,李四一斤棉花又卖了2两银子,难道这时还是等价交换吗?是什么魔力使每次交换都自然地恰好是等价交换呢?或者说,是什么魔力使多次交换的平均价格自然地趋向于等价交换呢?经济学家们就回答不上来了。
其实,等价交换是不存在的。大量的交换当中,交换比例恰好符合等劳动时间交换,恰好是等价交换,这样的概率几乎为0。所以,上例中,一斤棉花的价值不能是1两银子,它的价值就是0.1工,到哪里都不变,到何时都不变。1两银子只是它的价格,而价格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变的。所以价格不能反映价值。
价值的含义我们明白了,那么价格又是什么呢?
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定义其实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推导出来的。因为经济学认为,一斤棉花卖1两银子是等价交换,所以一斤棉花的价值就由1两银子表现出来了,棉花的价格就是1两银子。这样的定义,其实就等于说价格=价值,价值=价格。看看,价值出现了两种定义,前面说价值是商品消耗的劳动时间,这里又说价值=价格。
其实经济学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一斤棉花的价值是多少?是1两银子啊。为什么说它的价值是1两银子?因为它的价格是1两银子啊。为什么它的价格是1两银子?因为它的价值是1两银子啊。狗咬尾巴,转起来没完。到此时,经济学已经把价值原始的定义彻底抛弃了。
那么价格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价格就是商品实际的交换比例。一斤棉花换二斤水稻,二斤水稻就是一斤棉花的价格。第二天,一斤棉花换三斤水稻,三斤水稻就是一斤棉花的价格。一斤棉花卖2两银子,这是一斤棉花的价格;一斤水稻卖1两银子,这是一斤水稻的价格,卖一斤棉花可以买二斤水稻,就等于拿一斤棉花换二斤水稻。所以,价格就是商品的交换比例,而不是价值的表现。
价格的定义被修正之后,那么等价交换理论在现实中就被彻底推翻了。世界上等价交换的概率几乎为0,我们可以认为不存在等价交换。很难恰好出现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理论在现实中被推翻了,那么它还有意义吗?有。它是经济学的一个理想,要求大家都能够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时候,双方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都没有利润,也都没有亏损,没有贫富分化。而理想不等于现实。经济学家们错就错在把理想当成了现实,把现实当成了理想,认为实际的交换都是等价交换,所以就出现了一连串的错误,把价格当作了价值等等,当然也就无法解释现实中的亏损和赢利,无法解释现实中贫富分化的现象了。
把现实和理论区分开,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学的前景豁然开朗了。
下面我们就来重新解释利润和亏损、贫富分化的原因。
按理来说,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利润和亏损,不能产生贫富分化,那么不等价交换当然就要产生利润和亏损了,也要产生贫富分化了。
张三和李四交换,按理来说,应该1斤棉花换2斤水稻。可是,他们没这么换,经过讨价还价,1斤棉花换4斤水稻。张三用400斤水稻换了李四的100斤棉花。
100斤棉花的价值是10工,400斤水稻的价值是20工,李四用10工换了张三的20工,所以张三亏损10工,李四赢利10工。等于张三自带干粮白给李四干了10天的活。长此以往,张三就要贫困下去。
现在的经济学里,用货币来计算赢亏是错误的,货币仅仅是交换媒介,因此它也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赢亏、贫富现象。所以,只能用价值来计算赢亏。否则,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就是摆设了。
——摘自《经济学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