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5-6-26 06:50 
“我们找不到任何的因素能确定这个交换比例,只能从劳动时间上去确定,因为劳动是要付出辛苦的。用劳动时间 ...
hj58 发表于 2015-6-26 06:50:02 |只看作者 |设置精彩回复
“我们找不到任何的因素能确定这个交换比例,只能从劳动时间上去确定,因为劳动是要付出辛苦的。用劳动时间来确定,就是300斤野果换一幢房屋。因此,劳动时间就被称为商品的价值。300斤野果换一幢房屋,就是等劳动时间交换,也就是等价值交换,简称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使双方都不吃亏,都不占便宜,双方都没有利润,都没有亏损,不能出现贫富分化。”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想当然,根本经不起推敲。
两个人怎么知道对方的劳动时间?两人的劳动强度和复杂程度是一样的吗?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2&from^^uid=3279
-----------------------------------------------------------------
你说得很对,交换双方都不可能知道对方花费的劳动时间。而且,即使知道,也不可能愿意等劳动时间交换,因为这样交换就没有赚头了,没有利润了。所以,现实中的交换,不可能是等价值交换。这就产生了现实和理论上的矛盾。
因为现实中不存在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只在理论上存在,所以现实中价值就不等于价格。现实中,价值是价值,价格是价格,我们要能分清。
传统经济学家都把现实和理论搞混了,认为现实中的交换就是等价交换,符合理论要求,因此价值就等于价格。这就错了。
既然现实中的交换不符合理论要求,那么要这样的理论还有什么用呢?很有用,是赢亏的标尺。如果打一头鹿和抓三只狸的时间相等,那么理论上,一头鹿就要换三只狸。如果现实中,一头鹿换了四只狸,那么多换的一只狸就是利润。如果现实中一头鹿只换两只狸,那么就亏损了一只狸。所以现实中,赢亏总在发生。这样的赢亏,就是用理论上的交换比例作为标尺衡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