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02 2
2008-10-29
科茨教授关于管制资本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
黄焕金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教授在论及此次金融危机时,有这样的言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1945年-1973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管制的资本主义都占支配地位。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1)政府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实行严格管制。(2)为保证低失业率而对宏观经济的主动调控。(3)国家制定大量社会福利政策。(4)大型企业与工会的合作关系。(5)大型企业之间比较克制的竞争。(6)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受国家和国际机构的控制……80年代,这种处于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形式发生了急剧变化,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原来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形式。新自由主义形式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有:(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非低失业率。(3)社会福利急剧减少。(4)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5)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6)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
记得以前的说法是:过去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现在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而现在的说法则是:过去流行的是管制资本主义,而现在流入的则是自由资本主义。如此的话,便使人对资本主义概念产生许多含混。如果现在是垄断资本主义,那么它是否同时也是自由资本主义?难道自由资本主义就只容许垄断资本的自由?只容许垄断资本的自由是算自由呢?还是算专制?我们知道,“自由”这个概念具有普遍性,即一个人的自由不能防碍到另外一个人的自由,否则就不算是自由及自由主义。比如我们容许皇帝拥有绝对的个人自由,甚至他有权拥有全社会的全部资产与全部人口的支配。但谁都知道,皇帝的这种自由并不等于真正的自由与自由主义,相反,皇帝的这种自由却是一种专制,他的自由是通过对社会公众的专制而获得的。
因此,当我们谈论与运用自由这个概念时,必须将其与专制区分清楚,不要把本属于专制的行为看作是自由的表现。
而我们在以自由主义的概念看经济现实时,却往往把它理解成是垄断资本的自由,把垄断资本的这种畸形自由所带来的对社会的损害,看作是自由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实际上,自由正在于对垄断的抑制与破除,如果垄断资本损害到社会公众的自由权利,那么它就必须要受到抑制。因此,自由主义并不否定国家的作用,相反,通过国家之力去抑制垄断资本的作用,维护社会的自由权利,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人们把自由主义看作完全脱离国家的存在与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国家既可能成为专制的工具,也可以成为维护自由的力量;当国家成为专制的工具时,无政府主义就成为人们争取自由的一个标注。
联系到中国的改革,许多人也认为,诸如医改等改革,也是由于自由主义改革模式导致了它的失败。因为它的“自由”在于让医疗机构拥有经营自主权,而医疗机构却是在其行业垄断地位不变的情况下,拥有这个自主权的。那么,这种改革算是自由主义吗?显然不是,由于垄断并没有打破,因此它仍然在侵犯着患者的利益,侵犯着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自由选择权利。由于这种改革并不容许患者拥有自由选择权,所以它当然不算是自由主义的改革,而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改革。
而对于中国来说,官商勾结也说明国家的两重作用,即维护自由的作用与产生垄断的作用。比如国家对土地的掌握使许多官员在土地出让与使用上与开发商勾结在在一起,从而损害国家与购房者的利益。实际上,在公众没有太多自由选择的体制里,国家掌握着的资源越多,它的官员所可能产生的腐败就越多越重。比如,国家部门对环境的监管权有可能演化为这些部门的官员徇私舞弊,谋取部门与个人利益的基础。所以,我们既知道国家是维护自由的力量,也知道,如果没有一定的自由体制,则国家并不会自动维护自由,而是滑向维护少数人垄断利益的方向。这种自由体制,即是指社会公众对国家体制具有自由选择权。因此,国家维护自由的力量来自于社会公众的自由选择权。如果不分条件,认为国家起更多作用就是好事情,那是非常错误的。
再说今次的危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包括银行等金融企业,都是股份制企业,而股份制企业的特征就是股权来源多样化与市场化,而企业实际上控制在企业经营者手中。于是便产生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的一种扭曲是:由于经营者并不是企业的所有者,所以他相当于拿别人的钱去做事;由于“花别人钱不心痛”,经营者的行为容易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这实际上成为今次美国大量金融机构面临危机的一种重大原因。比如,美国“两房”由于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而超出自己能力大量借贷,从而产生巨大风险,另外,我们也看到许多银行的决策者,他们无论如何都可以获得高额收入,甚至银行破产了,仍可以获得大把收入而离去。
这种侵犯所有权人利益的事情,是属于“自由”意义的事情吗?自由应该是自由权利与承担责任相平衡的,否则它就因为不负责任而侵犯别人的权利从而否定了自由的意义。而现在的情况是:银行经营者拥有自由权利但却并不承担相应责任。这种自由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相反,它侵犯了所有权人(股东)的自由权利。可见,由这种分析可以看出,今次危机,并非自由主义所导致,相反,是侵犯合法所有权人的自由权利所导致,是破坏自由原则所导致。假如决策者不是拿别人的钱去决策,而是拿自己的钱去决策,他们会不谨慎一点吗?会让金融衍生品漫延得那么快、那么远吗?
因此,自由特别要防止那些有自由行事权但却承担责任不够的现象出现。国家监管就是要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国家的存在并非是对自由的否决,而是相反,是对自由的维护。而上述科茨的言论,把自由主义理解成国家的单纯退却与垄断资本的单纯进攻。这根本上是错误的,垄断资本对社会公众自由权利构成了巨大的侵害,这如何是自由主义的体现呢?
科茨以上这6条自由主义特征中:
(1) 放松对经济与金融的管制与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这并不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它成问题,那是因为它会使一个社会与国家的内在“伤疤”暴露出来而已。比如人们常说,西方通过自由主义经济策略而推翻了前苏联。但谁都知道,问题在于前苏联积重难返的内伤太过严重了,自由主义策略不过是使这种内伤暴露出来,从而使前苏联垮台得更快而已。
(2) 说美国政府不再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并追求低通胀率大于追求低失业率。但是谁都知道,美国通过利率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策略在格林斯潘时代是非常明显有效的。在2000年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及随后的9.11事件后,美联储下降利率13次直至2003年6月的1%,然后再上调利率17次直至2006年6月的5.25%。这是不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呢?难道他把宏观调控理解成中国式的行政调控方式吗?至于追求低通胀,那是任何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之一,另外一个目标是创造更多就业。也许他认为,就业必定要在通胀不断上涨的条件下,才能增长,但是,如果通胀渐渐积累而引起投机盛行,就会使市场累积泡沫,而当泡沫破灭时,人们的就业机会就会随着泡沫破灭的危机而大量丧失。而这正是当前的危机所发生的事情。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后,危机开始出现,人们开始面临工作危机。作为著名经济学家,难道他不懂这个道理吗?
(3) 社会福利急剧减少。作为经济学家,必定知道国家的社会福利一定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否则,福利就会变成拖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而美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潜力,已经远不如过去了。它面临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成本最低化使许多美国企业不得不走出美国,到其它生产要素更低廉的地区设厂,并将更低成本的产品回销美国,这样,美国原本的企业与就业机会就必定受到冲击,美国人受到其它国家工资更低者的竞争,而不得不降低其福利增长水平。另外,80年代的滞胀,使美国决策者认识到,社会福利不能无条件地推高。
(4) 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工会,资方完全控制劳方。这更多是因为全球化的竞争,使资本可以脱离美国,但美国人却不能脱离美国本土。这样,由于工作机会的供求发生变化,使工会不得不处于守势。如果把这种情况说成是资本与政府对工会的打压,那为什么在工会开始创立的时候不打压,要等到现在才打压呢?经过100年发展,美国工会实际上已经形成一股垄断劳动力的势力。这种劳动力垄断,这种使劳动工资刚性增长的机构,与全球化市场机制的波动与灵活性形成了相反的局面。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需要劳动者共度难关,但是美国工会却无论如何非要维护刚性的劳动工资不可。这样就不符合现实变化的需要了。
(5) 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全球化不是美国人主导的吗?为什么它仍不免“自由、残酷的竞争”?为什么它们非要哀求其它国家“有节制的竞争”?新兴国家的低成本竞争,使过惯高工资成本的美国人感到竞争的“残酷”性。但这种低成本竞争,不过是新兴国家“后发优势”的体现而已,它们并不想制造任何“残酷竞争”的局面,谁知道美国人把别人的这种后发优势看作“残酷竞争”呢?但是,另一方面,不正是由于大量廉价商品不断涌入美国市场,从而使美国人的生活过得更好吗?美国人原本需要花100美元的商品,现在他们也许只需要花10美元就可以买到,这种“残酷竞争”对美国人到底是有害还是有利?特别在美国有拥有美元这种“硬通货”发行权的情况下。
(6) 商品、服务与资本在不同国家的自由流动。无论在一个国家内或者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都是打破垄断的必要条件,禁止或管制流动,实际上就是维护垄断特权。如果不容许商品流向美国,那么美国人就会花比现在更多的钱,更大的代价,才能购买到相同的商品。如果有人把一个国家暴发经济危机归因于资本的自由流动,那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前面说了,这种资本自由流动只是暴露一个国家内在缺陷的一个条件,根本原因仍在于一个国家的“内因”而不在于全球资本流动这种外因,哲学上不是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吗?
    中国的左派则不断指责全球化与中国加入全球化的策略,因为他们认为,全球化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中国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中必定吃亏,必定利小于弊。但是,今天中国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何而来?中国沿海外向型产业带因何而成?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从何而来?可见,左派指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战略是相当无知与错误的。全球化当然包含风险,但如果没有全球化,机遇从何而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29 09:09:00
多谢,见解深刻,受益良多,很受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16:38: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