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1011 3
2004-11-18

在垄断厂商的分析中,厂商的定价定量的最优同样是MR=MC(考虑短期)这样由决定的边际收益MR=P(1+1/e),其中e是价格弹性。假设e是不变的弹性。那么最优价格P=MR/(1+1/e)

由MR=MC可得到,P=MC/(1+1/e)。当政府对企业征收从量税t的时候,企业成本变成MC+t。则新的定价应该为:P`=(MC+t)/(1+1/e)。那么,这个式子对t求偏导可得到如下结论:当政府征收1的从量税,那么市场价格相应上升为1/(1+1/e)。

但是同时我们从MR和需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是上升的价格应该是税收的一半。这样出现了:最优条件下两个定价。请问怎么解释?多谢各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0-15 01:23:00
价格上升是税收一般的结论是由mr斜率是需求曲线斜率2倍的来的,而如果e不变,则需求曲线就不是线性的,也就没有斜率两倍关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5 03:59:00

个人认为楼主的错误在于不理解MR=P(1+1/E)表示的是:当在某一需求量下,D(需求)曲线上有一个点和这个需求量对应的MR之间的数量关系是MR=P(1+1/E),或者说当需求量一定,对应的E就会一定,MR=P(1+1/E)确定的只是一个数,不是一条MR曲线。既然不是一条MR曲线,用这个式子和MC曲线相交能得出什么呢?最多我们可以认为

前提:如果在某一需求量Q时厂商达到利润最大点(或亏损最小),那该点上E就确定了,进而我们可以推导得到MR的值,并认为此时厂商的均衡条件是MR=MC,所以可以得出的仅仅是一个MC的值。

用数学表示的话,实际上应该是

MR(Q)=P(Q)(1+1/E(Q)),

MR(Q),P(Q),E(Q)说明MR,P,E是Q的函数,这样的话才表示的是一条直线,才能用MC(Q)=MR(Q)去计算均衡,进而讨论T对P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0-16 04:16:00
以下是引用wangsiye在2005-10-15 1:23:43的发言: 价格上升是税收一般的结论是由mr斜率是需求曲线斜率2倍的来的,而如果e不变,则需求曲线就不是线性的,也就没有斜率两倍关系了。

2楼的正解,价格上升是税收的一半只是由于线性需求曲线的缘故,考虑面临弹性不变的需求曲线,可得dp/dt=1/(1+1/e),此时价格变化与税收变化的关系就不一定是1/2了。

具体证明可参考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P505-P50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