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好的学术期刊? 何帆 学术期刊是“阳春白雪”而大众媒体是“下里巴人”吗? 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 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形式 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公认的学术期刊必须满足:(1)论文写作的规范化;(2)实行匿名审稿制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尤其重要的是,参考文献的标注必须相当严格。凡是论文中提到的前人的研究都必须一一注明出处。这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而且是为了保护其他研究者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现象。匿名审稿制度的作用在于:(1)编辑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内都是专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水平要高于编辑。“外行”审“内行”,怎么能够保证公正地挑选出在学术研究上有真正见地的论文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需要在编辑部成员之外组织一支后备的专家队伍,借助专家的“外脑”提高编辑水平。(2)目前在国内的某些学术期刊中存在着发“关系稿”、“人情稿”的现象,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突出。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净化学术空气。因为是匿名审稿,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相互都不知道真实的身份,所以判断论文能否采用的惟一标准只能是通过论文的质量而非作者的地位和身份。通过把是否采用稿件的决定权主动让渡给审稿专家,能够从制度安排上彻底杜绝发“关系稿”的现象。(3)过去,国内发表论文往往是一审通过,很少经过修改,但是实行审稿制度之后,绝大多数稿件要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经过修改之后才能发表,这对于加强学者间的批评和交流、不断改进学术研究的质量很有帮助。 《世界经济》的尝试 《世界经济》编辑部从2001年年初便开始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是中国最早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经济学期刊之一。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在作者、读者和编辑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许多作者反映,匿名审稿制度有助于打破学术界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使学术新人脱颖而出。不少作者谈到,审稿专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帮助他们改进论文的质量。尤其是在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反映,在学校里尽管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一直缺少如何做研究、写论文的方法指导。《世界经济》的编辑体例和审稿专家给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帮助。上海某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屡次向我们投稿都被退稿,后来,他经过匿名审稿,按照审稿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精心修改,并在我们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他讲到,受益的不是这一篇论文,而是从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做研究和写论文的门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多数读者认为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世界经济》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声誉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将本刊列为与《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并列的权威期刊。编辑部的同志们也反映匿名审稿制度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从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出,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编辑审稿的做法,论文中的很多问题是根本发现不了的,另一方面,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编辑部的工作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密切了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的联系,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所以大家反映累一些是值得的。最后,审稿专家的认真工作是匿名审稿制度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够抽出时间,认真地审阅我们寄去的稿件。有一位审稿专家审阅的是一篇数学推导较多的论文,他不仅对论文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而且逐字逐句重新对论文进行了推导,指出论文中笔误、遗漏和推导错误达40多处。接到审稿意见书之后,作者对此深为感动,并在回信中写道:“从你们和审稿专家的辛勤工作看到了中国经济学的希望”。 中国经济学期刊的不足之处 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3)学术期刊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缺乏经费,不少学术期刊只得依靠广告、商业赞助等形式生存,但这或多或少地会给刊物的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有限资源的配置出现失误,大批水平低、学风差的杂志打着学术的旗号,既争夺财政拨款,又私下进行创收,长期下去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