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我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日子,也是2015年6月的最后一天,仅以此文作为纪念,为后续“读博”同志提供一点点贡献,按照学术规范,所有涉及到真实姓名有某某替代。
声明:本人男,文科博士。
鄙人硕士毕业东北某高校,毕业后阴差阳错来到中部某一本高校当教师,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研,何为科研?只不过与“硕导”说我找到工作了,仅此而已。刚毕业就到毕业论文,和他们相处非常愉快,缘由是年龄大不了几岁而已,很多共同话语,这段时间非常快乐,快了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他们就毕业了,开学就带“大一”班主任,刚毕业激情还在,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由于是单身,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很早起来和我带的学生跑操,晚上一起自习,结果换回来的是,学生对我的一片“谩骂”,现在回想起来,好笑、真实、值得回味。转眼间,学生已经毕业,我所身边同事都获得了国家自科、国家社科以及教育部项目,分析一下,多数获得资助的都有博士学位,估计博士能够锻炼一下学术能力,此后,就笃定考博,以下是此文重点讨论的部分。
一、名校、名导抑或其他
本人是普通的老百姓一枚,无任何背景,硕士导师是教授非博导,再加上我从东北回到中部,没好意思让老师帮忙推荐,硬着头皮找名校、名导,在一张A4纸上写了密密麻麻名校、名导名单,接着像“判官”一样,划划划,选√号,再找找他们的主页能否有邮件联系方式,划×暂时不考虑,帅选出一些名单,然后给名导发邮件(邮件书写方式,建议一定要真实、谦逊、有能够体现个人学术素养材料支撑),这里面重点要注意三点:第一,看博导给你回邮件的时间长短,如果一个月多没有给你回,估计希望不大,或者老师换邮箱了(这个概率应该很小)。第二,博导给你信件内容,如果低于15个字数(如:欢迎报考等),应慎重考虑,或者你再追问(策略性追问,我们都是文科生,你懂得),如果博导回信真实、诚恳(如:我今年有几个名额等),建议可以作为报考对象。第三,博导给你回信内容超过200字,说明对你非常感兴趣,估计有戏。本人上面三种情形都体验过,选择了名校、名导,做这个选择必定是痛苦的(名校、名导难度系数较大),每年考试那天,一个考场一半都考同一个老师,顿时感到晕炫,当时本人还是比较年青,坚持考了4年,结果是失败而告终,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再不考上,心里压力巨大,下定在而立之年前考上,第五年,采取多条战线作战,北京、南京(上海与南京高校考博时间神同步)、杭州、武汉,相信“瞎猫也能够抓到耗子”,要知道考博是一场持久战,第5年考上某985高校博士。建议如下:第一,应届生可以考名校、名导,因为你们年青,有资本,经得起折腾;第二,往届生,没有工作,可以考名校非名导,你们还有斗志,还得为未来工作奋斗;第三,高校、科研单位,在职人员可以报考非名校、非名导,因为,你们没有时间折腾,在职还得承担原单位考核。
最最重要一条:你未来的老板的做人秉性(报考之间务必、一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有的老板像天上的星星,你只能干巴巴仰望他的在学术星空发光、发亮,对你来说:“你还是你,不一样的烟火”;有的老板性格像风一样,你看不到摸不透,一会1级,一会10级,甚至达到12级,你会疯掉的;还有的老板,像你的亲爹、亲妈,什么事都为你着想,入学规划、学术思想培训,物质的帮助等等,各位自求多福吧,但在报考之间务必了解,否则,你就多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