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行业是调控暂时不到位,出现哲时的垄断,如金融、电力、铁路、电信等行业,国家已在着手调控。2004年,北京市出台了限制垄断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的政策。规定届于垄断行业的企业及国家财政补贴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应突破基准线11.5%有些低收入行业如农业科技、农村中小学教育、农村医疗卫牛事业、城镇社区管理等,国家正在加大扶持力度。
一、冷门专业高端不冷
有些专业已由热趋冷如会计专业,但注册会计师需求量极大,法学在有些省市趋冷,但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牛仍然走俏。如文秘专业,一般学校毕业的难以就业,但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会使用文秘电子工具的学生,还是抢手。
二、热门专儿低端不热
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牛物工程,前几年炒得比较热。现在之所以又热不起来、就是该专业需要的是高端研发人才,不是低端技能型人才。一些条件不充分的学校盲目设此专业,一些考生也盲目跟风,导致这类毕业生近几年难以找到工作。
三、同一个专业,不同区域面冷热也不同
如法学专业在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就偏冷,在山东省就热。就全国而言,共有律师11.8万人,但西部12个省区市不到2.4万人。全国还有206个县没有律师。一半多一点律师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省和北京市的律师分别在万人以上。
四、如果专业出现持续热、持续冷,就要作多方面的考察
持续热三年的专业,你如果第四年跟进去.第7年毕业时这个专业是否热,就要作慎重考虑了。如果是长线专业、基础专业,就算当初不热,今后也冷不了多少。有些新兴专业需求量大,是行业短时转换出现的。往往这些专业要求基础理论或专业技术不是很强,办学成本低.办学的也多,报考的也多,其他专业、职业跟风转过来的也多。如法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国际经贸等,不论那类学校都在办,其他专业人员也在跟着学,跟着干,在岗人员也在学。近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如果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放在一起按照宽口径计算,目前中国大学生中19%的学生在学经济,这还不包括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等其他教育模式。全同1000多所大学中已有500所开设了经济类专业。根据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目前,在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岗位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而工程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18%。
持续冷三年的专业,你如果第四年跟进去,第7年毕业时,也可能变热。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2003年初次就业率仅60.82%,是71个学科中就业率倒数几名的专业。2004年1月,中央下发别《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央各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都采取了行动。这样一个特大利好机会,幸运地降到了2000年入学、2004年毕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的学生头上,使得这个专业当年初次就业率就达100%。实际上,在2000年前,这类专业报考是门可罗雀.十分冷清的。又如化工、机电类专业,前几年冷,现在已开始变热。现在还不太热的森林资源、农业经济管理、环境与安全等专业,今后几年可能要热俏。
然而,高考时认为是热门专业,毕业时却像鸡肋一样,难以找到工作的例子不为鲜见。2004年8月,《华西都市报》批露一则消息,说的是四川一个“211工程”大学的本科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在父母的“督促”下,填报了经济学专业。考生不但对经济学不感兴趣,而且毕业时,这个所谓热门的专业又难以找到工作。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他原来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设计,开始重新读书。在参加成人高考合格后,他从众多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办学校中,选中了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虽然这是一所高职(专科)学院,但他经过4了细考察后,发现该校这类专业的水平是一流的。由于这位考生对专业的执著,加上在校表现优秀.毕业后被留校任了专业教师。
专业不对口,难就业,不仅仅是个案。2005年9月,让辽河油出领导发愁的是,在公司待业子女中,大学毕业回来因专业不对口分配不了的就有一两干人。局领导只好积极想办法与几家石油大学、石油学院联系,让这些大学生再读第二个学历,按需要培训后在企业里分配。
高考填报志愿选大学挑专业,既考眼力,又考眼光。只要能够把据住专业未来的就业变化,就一定能赢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