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创新与企业利润
作者:范存会
人民日报2007年11月7日的文章《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全党正在进行的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改进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质量。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与改革开放事业三十年成果与经验的总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过沉痛的历史教训,改革开发之前的经验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通过制度创新,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历程。在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完成了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后,我国正在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一座灯塔,解决了我国从小康社会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思路问题。只要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完成既定的政策目标,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实现每个公民的个人人性存在于社会的意义,完成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解决渐进式改革过程中许多敏感问题的一把钥匙。改革开放最开始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对于中国社会的帕累托改进改革,在这个改革初期,其他社会成员(主要是非农户口公民)的福利水平没有受到影响,而广大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提高,从而困扰中国数千年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随着我国的改革事业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过度到政治体制改革,大部分改革内容已经不在可能是帕累托改进的改革了。许多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利益群体,可能会由于具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成为改革的阻力。政府只能在权衡利益相关者各方得失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科学发展观的决策理念,比较改革的利害得失,做出符合大多数公民要求的政治体制改革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也要以经济为基础,但是经济发展未必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早在1934年出版的成名作《财富增长论》(这里是华夏出版社2008年译本翻译过来的书名,该书的英文版题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就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要以创新作为基础,创新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增长;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熊彼特的论述首次向世人阐释了创新理论。书中的逻辑结构很明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任何有高于生产成本额外利润的行业都会吸引其他人员进入,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使得额外利润降低到零,市场在边际成本水平的价格上达到均衡。因此经济要发展必须以企业家、创新和信用创造三者的结合为前提。企业家只有通过创新,建立新的、并且不为其他企业家掌握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前不存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自己的生产体系中,才能够在降低自身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企业利润。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整个社会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他还进一步论证了企业家创新是长期经济周期性波动背后的驱动力。
但是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科学发展。经济发展会由于企业家片面追求利润的本性,不可避免的造成外部负效应,即对于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使得社会收入阶层发生分化,一些破产的企业家、失业的工人、失地并且没有找到非农工作的农民,都会成为社会的赤贫阶层。这些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能打击企业家的创业热情来实现科学发展(那样只会导致社会的倒退和经济的衰退,从而使得科学发展成为纸上谈兵),而是要鼓励企业家创新,创造有利于企业家追求更多利润的合理市场体系,使得全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民生问题的解决具备更加充足的财力。同时通过政府的服务和必要管制,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2006年1月9日开始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国力强盛、生机勃勃的创新型国家,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决条件。
对于这次进行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理解。宏观层次应该很明确,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省部级领导干部。这个层次的党员对于我国各项改革措施都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他们如果能够在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决策效率,降低改革的决策风险和成本。同时也要从微观层次理解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作为我国公民主体的广大企业家、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是我国经济体制从业人员的主体,大部分的创新离不开这些人的社会、经济和科学实践。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形成鼓励全社会创新的氛围,才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于那些态势尚不明朗,矛盾尚未激化的领域不妨放一放,集中力量解决哪些矛盾已经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政治体制改革可以从一些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入手,逐步扩大改革的范围,从政治体制的外围突破,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更加合理的政治体制安排。财政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地区不妨可以开始实行绩效预算财政体制的改革,从财政资金使用和安排角度,规范各级政府官员的行为,以财政资金的支出绩效为导向,而不是完全听命于某领导的指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使得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