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会议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面向全球市场,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这一“绿色产业”,推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转变,这是政府又一次做的正确决策。我们该如何发展外包产业,我在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中,以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为例子,分析了日本、台湾等地的代工业务,很值得中国企业和政府官员学习,以免在这次新政实施中走错路。原文摘录,以飨读者。
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一样,中国都处于最低端。
就电子行业而言,上游集成电路(IC)设计和设备制造是美国、日本,中游高端代工是韩国、中国台湾,我们处在最低端,负责低端元器件和印刷电路板的生产,稍微高端一点的都制造不了。
以印刷电路板为例,我们的产量早就位居全球第一,但是制造设备(例如真空压机、大吨位的液压冲床、数控钻床、激光钻机、检测设备等)全部依靠进口。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低档产品上,而且基本没有研发,企业之间互相竞价。技术含量高一点的,像光电印制板、高密度互连HDI板、高频微波板、金属基板和厚铜箔印制板、埋入无源元件的印制板等,我们都做不了。本质上,这和做袜子没什么区别,都是买生产线直接生产。
从利润分配上也能看出,下游所有企业的利润加起来没有台积电一家利润高,而台积电的利润不到英特尔的1/10。
2011年,上游的英特尔净利润为129亿美元,增长24%;高通42.4亿美元,增长超过30%。中游我们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为英特尔、高通代工晶圆,2011年净利润10.5亿美元,同比下滑22.5%。下游元器件生产企业情况则更糟,中国前六大上市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2011年总利润折合2.1亿美元。其中世界最大二极管生产商苏州固锝2011年利润1095万美元。全球最大的永磁铁氧体生产企业浙江的横店东磁2011年净利润1435万美元。下游组装企业以富士康为例,它算是做得最好的了,2011年净利润7284万美元。
靠廉价劳动力引进外资做低端产品一定会遇到“产业升级”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遇到的困境,与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30年前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拉美国家就是依靠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大量引进外资,靠出口导向型工业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这样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之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对社会来说,造成贫富分化加剧;对企业来说,造成产业升级艰难。下面我主要讲关于产业升级的问题。
“产业升级”是我们政府2008年开始大力提倡的,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错的,因为产业很难升级,经济增长靠的也不是这些直接可见的产业的升级,而是靠看不见的人才、科技和资本。我这句话不是乱说的,这个在经济学里有个专门的学科叫发展经济学。说句得罪人的实话,国内不少研究发展经济学的,都有点欺世盗名,因为方法就很有问题。实际上,从美国麻省理工到欧洲日内瓦高等研究院,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到世界银行,大家都采用一致的研究方法,就是把视野扩展到全球,以国别的定量数据实证研究为基础,结合案例调查。我们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但是我们系统读了这方面专家的报告。这些报告不停地检验我们能想到的所有可能的因素,比如人口、自然资源、出生率、婴幼儿死亡率等,最后发现仅这三个因素就能解释绝大部分的经济增长:人才/教育、科技、资本形成。
从政府领导到企业家,大部分人并不明白产业升级,因为其实大部分传统产业是无法升级的。举个例子,我们以前生产袜子、衬衫的设备用了10年,效率变差了,于是再去德国、日本买先进的机器,能代工更多的袜子、衬衫,做的质量更好,利润率提高了三五个百分点。这就是产业升级吗?或者,你这次不买服装制造设备了,而是买了一条印刷电路板(PCB)的生产线,难道生产印刷电路板或者电子元件就转型成为高科技企业了吗?不是的,过个五六年这些设备又老了,你还得再买新的。本质上,生产印刷电路板和生产袜子没有任何区别,这只能叫转型不能叫升级。可是如果你连转型都转不了,那就只能被市场淘汰,把人才留给其他行业。
我们专门查阅了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料,目前台湾地区最有名的企业比如宏碁电脑、宏达电、台积电、日月光半导体、联发科等完全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有的。之前在台湾比较有名的雨伞、服装、玩具等这类生产企业都搬到大陆来了。各位想想看,指望服装厂、玩具厂、纺织厂,产业升级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