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56 1
2015-07-13
“少年钱钟书”未能叩开名校大门_看我国人才选拔制度

近日,自比“少年钱钟书”的安徽宣城市郎溪中学应届毕业生高宽,以一封古文自荐信《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引发全国关注。获悉,虽然他已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以及香港一些知名院校发出自荐信,但是直到7月5日下午,还没有高校与其联系。
       高宽对古文很痴迷,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经史子集。甚至在高三复习最为紧张的时刻,都没有放弃阅读。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到家,都会一头扎进文学书海,阅读到深夜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古文奇才”也因此确实名符其实,有教授点评他“是个读书种子”,“一位大学老师和他的同事看了以后一致认为,其学识水平之高甚至可以直接跳过本科生去读研了”。
       但高宽想叩开名校大门“却没有这样的途径”。固然也有校长实名推荐,但很大程度上还是考试分数的比拼,“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校长实名推荐制显然并不靠得住,事实上高宽也与校长实名推荐无缘。而在前不久结束的高考中,高宽的考分只有493分,不仅没能达到一本线,也远低于安徽省的理科二本批次分数线511分。据称按照现行的制度,高宽几乎没有可能被破格录取。
        这显然让人叹息。当年数学零分的吴晗,数学只考15分的钱钟书,就因为自己的特长而照样考上清华,而如今之所以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和自主招生,也正是为了让当年的佳话重演,给偏才、怪才一个实现价值的空间。那么,当校长实名推荐和自主招生都没能给高宽以机会,高宽的“自荐”能不能创造“奇迹”?
       在自荐中发现偏才、怪才,固然需要青睐“古文奇才”的伯乐,但更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对于自荐,应该给予和“校长实名推荐”相同的地位,而且不受任何的人为限制,唯有如此,偏才怪才才能够从“自荐”的通道脱颖而出,也因此,无论“古文奇才”最终命运如何,都应该倒逼我们的人才选拔机制,给“古文奇才”们的自荐留一个出口。否则,于人尽其才,依然只能空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13 11:38:23
stan0817 发表于 2015-7-13 11:06
“少年钱钟书”未能叩开名校大门_看我国人才选拔制度

近日,自比“少年钱钟书”的安徽宣城市郎溪中学应届 ...
所谓的自荐信,不知道小编读了没有,我自己认真读了前五行,浏览了剩下的文字。除了词藻堆砌和夸夸其谈,没有独立见解,我就没看出是推“荐”信,在荐什么?阅读浏览和掌握运用是不同的境界,古文是表,思想为本,即使是科举行卷,你也得拿点真东西吧。请不要把爱好和才能搞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