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专业性能源银行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国王政策研究所主席
尼克•巴特勒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报告,未来25年里,要满足世界能源需求,总共需要51万亿美元资金。这是按2013年美元汇率计算得出的实际值,相当于德国当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14倍。
IEA对能源投资的定义涵盖各类能源的勘探、生产、分配、运输和加工,包括新投资项目和对现有资本存量的置换。IEA预测,所需的51万亿美元投资总额中,约有30万亿美元将投入到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和石油精炼方面,而余下部分中,大多数将投向电力行业,包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投入7.4万亿美元,向核电投入1.5万亿美元;还有8.7万亿美元将投入到输配电系统的建设。当然,这是IEA基于减排将取得进展的假设所做的方向性预测。其总额比细节更加重要。
能源投资受到有效需求——也就是人口总数(全世界人口在接下来25年将增加15亿到20亿)以及繁荣的普及的推动。进入本世纪以后,商业能源市场大约增加了10亿消费者。这种扩张速度预计将持续下去,但这一预测离乌托邦的理想境界还很远。在接下来的25年,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地区,还有数亿人将生活在商业能源市场之外,维持在最低生活水平。
在这些大数字背后,相关项目的规模和多样性令人惊讶。既有从中亚和西伯利亚东部到中国的长距离管线、澳大利亚和东非的新液化天然气设备,也有各个发展中国家城市输电网和天然气管网的建造项目。预测的51万亿美元资金需求中,整整三分之二将来自非经合组织(OECD)成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也是问题所在。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些项目将很容易募集到所需资金,而其他许多项目则难以募集资金,因为对重视短期回报和严格的资本充足要求的资本市场来说,这些项目的投资回报期太长。此外,政治变迁、不安全局势和(某些地区的)腐败等风险也会影响项目的融资。
当然,许多项目将由国家出资——国家直接出资或者通过国有企业出资。其他项目则直接由埃克森(Exxon)或者壳牌(Shell)等大型私营企业出资。
但即使把这些都算上,要为较小规模的相关企业提供资金,以及满足不如中国财力雄厚的国家的需求,每年仍需筹集总数庞大的资金。
要保证能源能够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我们需要创建一些对能源项目耗时及相关风险十分了解,并有能力应对这些问题的新机构,从而使资金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匹配。
我们很容易忘记,在过去,银行是针对特定问题或特定地域提供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即使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SBC),最开始也是一系列专注于亚洲两大经济活动中心的机构。19世纪,银行为世界各地的铁路修建等特定领域,或者为欧洲和美国的农业提供专业服务。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最初是在法国汝拉地区(Jura)专门向农民提供短期贷款的机构,以满足农民在收获季节到来前的资金需求。现在是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一部分的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成立初衷是为了满足19世纪60年代南非开普省(Cape Province)金矿和钻石矿场开发商的需求。还有一些银行是在后殖民时代一些国家寻求独立的过程中成立的。如今这种经营重心似乎已几近消失。
一些历史悠久的银行依然不改初衷,但许多银行(尤其是那些最大的银行)现在声称其业务可以涵盖一切领域。这种覆盖往往不够深入,并不令人满意。我还没有遇到一家真正深入了解能源行业的大型银行。
综合性银行理解产品和流程——比如各类资产交易,包括利润丰厚的并购业务。但它们是否理解交易的标的就不清楚了。我认为,综合性银行甚至都无法宣称自己理解在伊拉克、坦桑尼亚或者哥伦比亚进行能源投资的复杂性。它们能够真正区分光伏和太阳热能技术吗?或者解释德国核设施退役的挑战?不,它们不能。
这一弱点必须纠正。下一个十年的迫切需求是在使投资者满意的条件下,将资金引导到需要的地方。这需要一个能够理解风险和机会,并向资金持有者解释这些情况的机构。投资者最需要的是信心,相信提供给他们的投资项目与他们自身的要求相匹配。一些人希望从天然气火电站项目获得短期回报,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基础建设投资中获得长期稳定收入,或者有意愿押注能源储存相关的学术工作所蕴含的机会。指望基金管理公司掌握这样的知识,或者能够实时了解所发生的一切情况是荒谬的。这些项目需要专业的建议,而按当前目的设立的银行无法提供这种建议。最终结果是投资者觉得事情太过困难而避开了这些项目。
当然,有理由设立不止一家能源银行。这个行业太过庞大,全球化程度太高,即使是最好的机构也无法掌握所有需要具备的知识。但这个行业蕴含巨大的机会——51万亿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有理由设立新的银行,或者从现有机构中分拆出一些部分。ZF可以在制定政策框架方面发挥巨大而重要的作用,或者在最复杂的项目中担任最后的担保人或者贷款人,但新的机构应该是按照商业规则运作的私营机构。谁知道呢,重新深入了解市场、技术和企业的银行体系,甚至有可能开始恢复一种观念——银行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绝非寄生虫,而是实际上对社会做出了有用和宝贵的贡献。
本文作者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国王政策研究所(King's Policy Institute)访问教授兼主席
译者/许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