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23 1
2015-07-18

思维在其对世界的探讨中依次采取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形式,感性是思维的开端,因而在头脑思维还没有产生出(占支配地位的)知性和理性时,这里的感性便成为纯粹的感性;纯粹感性成为思维的开始。现在的问题是在纯粹感性这里思维是怎样的?我们已经说过,思维是对事物内在性的探求和把握,因而当头脑面对的对象还不是一种内在性时便不存在着思维。而纯粹感性的对象正是现象,正是这种直接呈现出来的最外在的东西,因此在纯粹感性这里不具有思维。但纯粹感性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在这个思维形式中应该存在着思维。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十分简单,我们把纯粹感性所具有的思维认为是“零”,矛盾便解决了;因此在纯粹感性中存在着思维,它等于零。这是富有意义的零,它是以后一切的开端,在它身上包含着以后思维所要展现出来的一切;如果没有这个零,往后的一切都不会产生出来。在数学中,零比以后各个数字都更有意义更重要,因为没有零其它各个数字就不能定义(如1便可定义为:从零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为1)。在哲学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零同样富有意义,它比任何一个不是零的确定的实在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一切实在和规定(而不单是某一个实在和规定),所有东西都将从它开始,从它里面实现出来。因而我们把纯粹感性认为是零的思维(从而也把纯粹感性认为是一个思维形式)对于思维来说是富有意义和重要的,在它上面虽然还没有任何思维实现出来,但它却包含着以后的发展所产生出的全部思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那么思维便从纯粹感性开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感性都是等于零的思维,在某些感性形式上思维已经实现出来了,但是这种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却再也不是纯粹感性了。比如知性的感性便带有思维,知性感性能够判断出现象中的真象和假象;然而这种思维是知性给它的,因为感性后面紧紧跟着知性,因而显得感性具有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0 10:35:03
以前的哲学书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但是这是不完善的,因为从感性不可能直接到理性,要有个中间环节的,这个环节就是知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