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经济学家》:格林斯潘留下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失衡<br/>【本人一贯坚持: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性货币扩张政策,是导致今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基础或者说根源。至于金融衍生品,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与这个货币根源密切相关的。可以说,金融衍生品的漫延程度,直接与货币扩张与流动性泛滥程度成正比。如果没有低利率货币扩张政策的长期实施,那么,当然就没有如此泛滥的金融衍生品产生,就不可能因此出现累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因为,如果货币政策不那么宽松,贷款购房的人就没有那么多,那些“穷人”就不可能依靠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贷款购房,就不会产生太多次级贷款。于是就不可能产生那么多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化打包,就不会产生那么多金融衍生品,特别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品。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此,根本问题并不在于金融衍生品制度的出现,而在于以低利率为基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格林斯潘首先以超低利率引诱次级贷款的产生,然后又将利率渐渐抬高,于是自然会使这些次级贷款处于危险境地。事实也证明,次级贷款人是在利率渐渐上升的情况下,渐渐丧失还款能力的,于是,原先扩张太过然后产生的收缩,这种严重的经济失衡当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自然会导致今天的金融海啸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br/>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就算没有金融衍生品制度,扩张政策所导致的市场泡沫也会从另外的角落产生出来。--黄焕金】</p><p>以下摘自(中国)《瞭望新闻周刊》---格林斯潘:我的观念有误 <br/>&nbsp;&nbsp;&nbsp; 在格林斯潘退休之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2006年1月14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美国经济:美国的危险时刻》,副题为《格林斯潘行将移交的经济远非普遍想象的健康》,文章指出,美联储长期维持宽松的信贷环境,不仅助长了美国居民过度借贷消费或者购房之风气,而且造成美国经济透支使用了原本属于未来的增长动能。在利率逐渐回升的状态下,美国居民消费开支势必萎缩,而房地产市场则有可能崩盘。如果两大“引擎”同时熄火,未来的美国经济是否就此重陷困局? <br/> 文章认为,美国经济未来将出现一段增长缓慢的时期,这并非由于格林斯潘的离去,而是由于他所留下的后果: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失衡。 <br/> 从2004年6月底起,美联储不断收紧原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已连续13次以25个基点的速度稳步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升至4.25%。这表明借贷成本低廉的日子渐行渐远,同时也令越来越多刷爆信用卡或者借钱买房的美国家庭接近破产边缘。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在落潮之后,你才能看到哪些人是在裸泳。”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br/> 格林斯潘的自传《动荡年代──新世界中的冒险》于2007年9月17日发行,书中回顾了他任期内发生的一些经济事件和他曾做过的决定。比如,对于次级债,他倾向于比较宽松的住房抵押贷款条件,虽然他也知道有些次级贷款者是有信用污点或是低收入的,给他们贷款会增加金融风险,但是他认为那仍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即便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冒这个险。”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