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有研究经济理论和生产经济思想的脑袋,当然更有表达经济思想和讲述经济理论的嘴巴,更重要的是脑袋和嘴巴都属于经济学家个人所有,这是各国宪法都必须首先保护的私有化人力资本产权。经济学家依据个人偏好和社会发展需要,将经济学的研究和演讲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选择,经济学家自然就会利用自己特有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通过各种合情、合理与合法的手段,尽可能追求个人合法经济收入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发挥其自身人力资本比较优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这种人力资本产权在经济学领域加以有效配置的过程,经济学家对此要做的就是通过经济学研究促进经济学知识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经济学知识的社会扩散。当其所在组织岗位收入规模给定的时候,或者固定岗位收入规模较少的时候,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寻求范围经济方式——应邀外出做有偿报告,通过经济学知识的特殊市场交易,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家“走穴”。 经济学家“走穴”是经济学家作为知识生产者而向社会供给知识的过程,也避免了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的无端浪费,还是对雇佣者在收入方面不尊重经济学家的理性应对。经济学家这样做既合理也合法,因而没有错。如果将经济学家合法收入最大化视为经济学知识供给的内在理性推力,那么对经济学知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则可视为外在市场拉力,经济学家“走穴”就是这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学家“走穴”除了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从而可以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之外,也会追求社会认同或公众认可,从而可以使人生更有尊严和职业更有价值,或者说更具有精神层面享受的成就感,因而提高知名度和提升影响力,也会成为经济学家“走穴”的一个重要动力。
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发展也需要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引导,于是很多地方政府机构、经济职能部门、产业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单元、各类工商企业等,也需要引入新的经济学理念,遵循更好的经济选择原则,了解全球化经济动态,把握政府经济政策,解读市场预期变化等,因而需要经济学家进行指导,这是由经济发展引致的经济学知识需求。有了经济学理论的知识供给和需求,自然就会出现经济学知识的市场交易现象——经济学家捞外块式的市场走穴行为。
在对经济学知识存在着巨大社会需求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学家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天赋特质,在不影响固定岗位工作的情况下,出售自己的专业知识,靠自己的劳动来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努力创造相关知识产品的市场供给,实现了经济学知识的供求结合和市场均衡,应该属于经济学知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过程。通过经济学知识的交易过程,经济学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提升知识质量,也促进了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传播。经济学家从利己的动机出发,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学知识需求,也有更多的正外部效应溢出,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既推动了经济学知识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理性发展,受众则可以开拓新视野、接受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大多数频繁被邀请作报告的经济学家,也都是经历了长期不懈的求学过程,在书房里做了很多年的冷板凳,付出了很大的机会成本,或者经历了社会调研的千辛万苦,通常都具有优良的经济科学素养,因而也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本。他们的知识产品供给很容易受到市场欢迎,由此构成他们走俏和“畅销”的基本原因。在计划经济下人们普遍追求政治权力,在市场经济下人们普遍追求创新知识,这是两种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也由此导致了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差异。
经济学家在“走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阐述自己特有的经济观点,表达自己对经济发展的学术洞见,而不是重复官方或别人已有的思想,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经济学声音出现。即使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家之间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彼此对立的观点,这一现象通常使经济学家受到诸多责难。其实,对同一现象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恰恰是思想发展过程的常态,更是社会进步的理性表现,社会各界不仅不应当对这些经济学家求全责备,反而可视为活跃的经济学家群体为公众和企业家提供的可供“自由选择”的“知识菜单”。这种经济学“知识菜单”不可能满足所有听众长期形成的既有需求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每位经济学家就是要提供与众不同和优质高效的知识产品,其中的很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通常不能立刻被社会公众和各类机构所接受,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大量观察、反复比较和深刻思考后,才能获得接受、理解和认同,因而最容易与受众的惯性思维发生冲撞与摩擦,通常表现为受到责难和挨骂。可以肯定,对经济学家进行人身攻击缺乏充分的正当理由,但令人经常看到的现象却是野兽对教授或拳头对脑袋的冲突,其实说到底,很多冲突的实质乃是发生在愚昧与文明或者传统与
现代之间,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尤其如此。
当然,如果“经济学家”的走穴报告确实没有新意,尽是些路人皆知的陈词滥调,整个报告只是在重复别人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官方文件精神,向受众提供的全是些假冒伪劣产品,其知名度与报告质量不相称。尤其是在浪费了听众的宝贵时间之后,又收取了人家很多钱,报告“商品”的性价比非常不合理。听众满怀接受新知识的精神渴望而去,在听完报告后却有深感上当的失望感觉。这样的经济学家也确实理应该骂!但就概率而言,这样的经济学家只是极少数,而不是一种普遍性的群体共有现象,人们不能以点带面和以偏概全,也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和以特殊代替普遍,不能因此而否定经济学家群体出售经济学知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如果因为自己收入少和地位低而责难那些走红的经济学家,倒不如反思自己当初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天赋特质、努力程度和机会成本。
但人们在责难那些名不副实的经济学家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邀请者为什么要购买这样假冒伪劣的经济学报告“商品”?!其“商品”价款由谁来支付?!为什么这种交易活动通常发生在某些重大政治活动之后?!如果经济学的“商品市场”出现了失灵现象,就不能单单归咎于市场供给面,也需要从需求面寻找原因。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不仅供给创造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需求创造供给,不恰当的需求将会引致不合理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