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挨骂”的是与非之一
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演进变迁过程中,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活力释放一样,中国经济学家成为理论界最为活跃的特殊群体,从而备受人们关注。但经济学家同时也经常“挨骂”——受到强烈质疑甚或侮言责难,并成为了理论界最为受人关注的理论景观。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该不该挨骂,那些经济学家挨骂应当,那些经济学家挨骂冤枉,有必要对此解析一下。
在日益开放透明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中国经济学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日益繁荣起来。长期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的繁荣,而经济学的繁荣也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显学,经济学家也处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学家群体自然就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古语早就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经济学发展现象:经济学家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敬重,而是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责难和质疑,甚至是在网络上经常受到侮言辱骂,在理论界事实上挨骂最多的恐怕也是经济学家,有时会被骂得狗血喷头。以至于出现了经济学家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相不理解,有很多令人困惑、迷惘、徘徊或彷徨的灰色地带,似乎失去了思维和判断的未来路向。
有些经济学家因为出名而挨骂,也有些经济学家通过挨骂而出名,出名与挨骂之间似乎存在着正相关。但从道理上讲,经济学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应当主要是靠其经济思想、理论贡献和学术成就,绝不应当因其学术思想而被挨骂。但如果有些经济学家因仰仗行政权力而成为学霸,或者专为某些特定人群和特定机构而说违心话,或者是其言论像墙头草一样经常随风倒,或者都是尽力诠释权势者的话语精神,或者尽是说些违背经济学常识的大瞎话,或者不从事经济研究的人也都佯装成了“经济学家”,或者……这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就会缺乏社会正义含量,也不具有公平发展理性,更谈不上学术质量,与经济学相去甚远,人们就只能将其视为经济学发展的污染变量或异化力量,这样的挨骂就很正义、很正当、很自然、、很合理、很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此视为净化经济学环境的“清洁剂”或“ 清洁工程”。
但被挨骂也可能是因为经济学是研究物质利益关系的科学,经济学家的理性学术思想和正义政策取向触犯了某些既得利益人群,使得某些人群的利益不能被肯定或被否定;被挨骂也可能表明经济学家的思想不成熟,不发达的转型经济也不可能孕育成熟的经济思想;被挨骂也可能意味着思想解放,表明言论自由、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之学术环境正在形成;被挨骂还可能意味着思想不再“国有化”,而是由“一言堂”走向多元化,从而有利于促进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生成。就经济学发展而言,既可将挨骂看成是对“经济学家”邪恶思想的舆论惩罚,也可将此理解为对不良经济观点的社会矫正,又有可能是对经济学转型发展的善意提醒,还可能是对创新思想的愚昧冲撞和恶意拒斥。总而言之,经济学家挨骂构成了中国经济学发展转型的必然阵痛或成本代价。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变迁路径,既有着强劲发展的潜力冲动,也存在着巨大的路径依赖性,可以说是新旧交替和矛盾丛生,由此折射出的经济现象就更加复杂多样。在全球化冲击下也必定会出现一些波动摩擦,传统均衡已被打破,新的均衡尚未形成,经济发展必定会出现一些躁动或扰动,人们期望专业化的经济学家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也在情理之中。有时候经济学家观察和解读经济现象的时限长度不同,有些经济学家侧重于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侧重于持续递增的长期效应,两种分析的结论经常会发生冲突,在许多转型经济体系中尤其如此。而经济学本身也存在着多种转型发展路向,经济学家群体也最为鱼龙混杂,甚至两个经济学家在争论一个问题时,既有可能分别自相矛盾,也有可能出现三个以上的观点,经济学家有时说服自己要比说服别人还要难。问题的复杂性和答案的多样性相交织,使得经济学家的理论见解很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公众现期需求,自然就会引发很多种类的思维撞击,或存在诸多层面的观念摩擦。
普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因此而感到“庆幸”,因为不是知名或著名经济学家而少挨了很多骂,或者说,因为平庸和平淡而少添了很多麻烦,也可以对有关经济问题的争吵不休抱以冷眼旁观。看来做一个著名经济学家也必须支付挨骂的成本,更会受到诸多人的学术监督和道德评判,为此要付出更多的研究努力,并遵守更加严格的学术规范。看起来真的是:做人难,做经济学名人更难,做对人类有贡献的经济学名人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到中国来演讲,包括中国经济学家在内的中国社会各界,也通常会对其学术思想和政策建议提出诸多质疑。总的来讲,出现不同的声音将会是一件好事情,这是中国经济学家“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学家应当以更为宽阔的胸怀来加以包容,社会各界也应当从社会环境角度给予经济学家以更多理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