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2997 1
2015-07-20

这个青年的经历,只代表他个人,没有任何群体的意义。

想启蒙至今,我的学习重心从文史哲转到经济学,最后以软件工程收场;在行业方面,在一家软件公司实习了一年多,找工作以药厂收场——用一个朋友的话讲,“背景是复杂得一塌糊涂”。虽然我常以“学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爱一行”自勉,有时也不免回首,想想以前经历过的所有分岔口,玩味些那些没有走过的路,无论当时我多么坚决或者犹豫,一条路被选中,然后一路曲折至今。很多事情,很多选择,可能只有以后才能适合评说,现在我选择把它们记下来,在这么一个时点,我就要毕业,我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去处,我有规划,但我不知道以后生活会给我什么样的分岔口,就跟我以前遭遇的一样。

           

本科,经济学,北京工商大学

本科我在北京工商大学念经济学。第一志愿是北大中文系,算是我人生第一个遗憾吧。大一我还准备过一段时间,要考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现在还偶尔胡思乱想,我的气质和兴趣,在文科方面,说不准会有更大的发展呢。

大一时几乎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想掏空学校图书馆人文社科类的好书——那时评判好书的标准也足够简单,一是成书久远,二就是来自大社。不过到大二,对念经济学的兴趣,就比较坚定了。那时开始到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听课,CCER当时是中国所有经济学学子向往的地方。现我在北大读研究生,说起来,在北大校园停留的时间,还真没有本科时多。我学校在航天桥,到北大有近二十里的路,大二和大三两年,几乎每周都骑车过去,一周大概两三天。

大学时有印象的,是在位于白石桥的国家图书馆停留过不少时间,很多时候是跟女朋友一起,她在人大念中文。学校图书馆藏书比较少,里面几乎每一本社科类新书的书皮我都翻过。泡国图,我的成就是,把它的两个阅览室——一楼的社科室和六楼的文学室——所有的书皮也都摸过一遍。现在在书店,我也是喜欢在书架中穿梭,手指在书脊上一本本划过,感兴趣的就抽出来翻翻。——我现在对北大图书馆的挖掘,相比功夫下得不足。

大学时自己比较浮躁。我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够好,也积极向最好的地方靠拢,比如坚持去CCER听课。但心里很多东西,都割舍不下,像对文史哲等的喜好,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花的时间不会比经济学少。我爱好很广泛,但感兴趣的,可能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这个我到后来才慢慢体会到,不过已经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考研我就一心冲着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两次都被拒掉。这对我触动很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后来我又申请北大的深圳商学院以及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继续读商学院,可以延续我在经济学方面的训练,可是这方面,我已经有所怀疑。读软院,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技术方面会有所提升,而且其中的金融信息工程专业,还可以与我以前的教育背景交叉,但风险是,我一个文科生,在技术领域,到底能够走多远,这个选择会不会只是一个折腾?

这两个选择,几乎没有可比性,不可能精确地估计出它们的利弊。有时我想,(像这样比较困难的)决策不是“全面地”做出来的,而(可能)是“偏颇地”做出来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你无法得出一个让自己信服的方案:考虑这个因素,我会继续读经济学,但考虑到另一个因素,读软件工程可能就是很好的选择。商学院还是软件学院?把它们各自的利弊摆在一起,我真是不好抉择。最后选择软院,真的是“偏颇”地做出选择的,不是因为我考虑到软院对对我更好,而是因为,我就一个劲想着我读软院对我知识体系带来的提升,我在技术领域可能的突破——这些也让我激动不已。商学院也很好,不过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心里又在默念弗罗斯特的《未走过的路》。我偶尔想那些为走过的路,不是因为我后悔现在走的路,而是因为,这人生的种种可能,玩味起来,感触就深。

我本科的知识积累,对研究生的课程,有用的是,数学和统计学,还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可能最重要的是,我对很多科目都感兴趣,虽然没接触过,但我不排斥计算机的相关课程。

研究生,软件工程,北京大学

2006年9月开始了我的软院求学历程。第一个挑战是:我该如何在软院生存下去?我本科背景,计算机的底子只是会操作计算机。第一堂Java课上,如何设置和为什么要设置环境变量就让我困扰不已。我人生第一个”Hello World”,也是手慌脚乱好几次才出来的。

我一边在开始学Java和C++,但心里也清楚,在这块,我很难赶上我身边已经有四年科班训练的同学。研一上学期有一门课让我看到了些曙光,万事达卡组织(MasterCard)的一位资深顾问冯慧博士给我们开信用评分课。申请贷款时,比如,申请信用卡(透支,可以看作是贷款),我们需要填上自己的各种信息。简单地说,信用评分技术就是利用这些申请资料和其他信息,通过各种数学与统计模型,对申请人的风险状况赋予一定的分数,以区别出哪些是好客户,哪些是坏客户。在金融领域,数据量都是非常庞大的,信用评分就是这么一个计算量密集的技术。在信用评分领域,一个标准语言就是SAS,一门解释性语言——有金融,有计算,这是我感兴趣的。

这门课我学得很认真,查看了不少资料,并写了不少信用评分技术相关的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另外就是自学SAS,它的语法结构类似C。虽然SAS跟Java/C++一样,我都是第一次接触,但我学习SAS的劲头和主动性就高多了。信用评分建模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挖掘算法,但我们金融信息工程系没有相关的课程。研一下学期,我就去语言信息工程系修了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机器学习》,主要的应用背景是自然语言处理。那个课堂上,我大概是唯一的外系生。这门课我修得比较苦,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就是及格那种。不过有了这门课的底子,接下来我修应用性的课程《数据挖掘与CRM》就轻松多了。

SAS在数据挖掘领域也是行业标准,对它的学习,也是一直没有断。同时我还花时间学习Java和C++,毕竟要拿的是软件工程的学位,不过掌握程度,自是比不上SAS。

这个时候我开始写跟SAS编程与数据挖掘相关的技术博客,记录我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很高兴有些朋友喜欢我的技术博客,有时候认识些新朋友,他提一句:我看过你的SAS博客,就觉得非常亲切。我还开始关注国内SAS相关的论坛(mysas.netsasor.feoh.net等),又订阅了全球SAS用户最活跃的邮件列表SAS-L,偶尔也会加入讨论,尽量让自己往这个群体靠拢。从中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

通过网络认识了人大经济论坛的SAS版主朱杰,他是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SAS方面是不遗余力。一次聊天,他说,你喜欢SAS,又有金融背景,为什么不去直接跟清华金融系的朱世武老师学呢。于是,朱杰把我介绍给朱老师,我开始在清华旁听朱老师的SAS与金融计算的相关课程。

朱老师是几本SAS与金融计算相关书籍的作者,有统计学和金融工程的专业背景。朱老师说他用SAS几十年,什么工作都用SAS完成。通过课程学习和与朱老师的私下交流,当时自觉自己的SAS功底精进不少。

2007年我开始在学校主持北大SAS俱乐部,它是北大应用统计研究会下属的专业社团,也是国内高校第一个SAS社团,聚集了很多北大和周边高校SAS爱好者。我们通过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会员的SAS编程技能,促进会员与企业专家的沟通。另外,作为第一批会员,我还参加了“SAS用户与爱好者俱乐部”,它是一个SAS中国用户交流的非商业性组织,并致力于打造成一个SAS中国的user group。SAS在国内还不是很流行,能够投身于SAS推广的活动当中,心情是充满了自豪感。

拓展:SAS、统计学、数据挖掘、商务智能(BI)

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数据挖掘是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的一个分支。BI行业的主要厂商是SAP、Oracle、IBM、Microsoft、SAS等。通过对SAS的了解,我对这整个行业也感兴趣起来,参加了国内一些活跃BI社区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比如TTNN、Bicubes、Bihuman等,从中结识很多业界的朋友。另外,我还加入了国内高校里最活跃的统计社区,“统计之都”(cos.name),并成为活跃作者之一。

学习技能,我从自己学习SAS、数据挖掘和统计学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几条:

学习期间,有任何问题,首先不要想着去论坛发问,教科书或Google能解决你大部分问题。或者干脆找到一个懂行的人,直接去问。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论坛问一些傻瓜问题,会损害你在社区的名誉。自己解决问题,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壮。

还有就是不要过于积极地去网上找学习资料。资料太多,人生太短,对大部分人来说,需要的几本书,国内都有引进,找一本搁案头翻阅就是。几本难得的电子书,赶紧打印了出来,从此不再网上瞎整。以前我把硬盘塞满时,突然警惕。疯狂收集电子书自有乐趣,你会沉浸在这种乐趣之中,而忽略真正有用的东西和真正要做的事情。

最后多认识几位专业相关的朋友,让自己时刻清醒,自己还是这个领域的门外汉,以保持必要的谦逊。

实习,SAS中国研发中心

2007年年底,一次BI社区的线下聚会,我认识了一位在SAS中国研发中心工作的朋友。我向他问了很多关于SAS产品以及SAS公司的问题,聊得很愉快。一直向往SAS公司,没想到它离我也可以这么近。回来就想,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直接体验一下SAS公司呢?于是我就向SAS中国研发中心发了一封应聘实习生的求职信,很快得到回复。

面试官是SAS中国研发中心的总经理Alfred,他简单介绍了下自己就说我们来聊聊。接下来的时间,开始我在讲,讲自己的一些背景,尤其是学习SAS的经历,以及对SAS公司的关注和了解,然后是一些互动,Alfred介绍下公司以及中国研发中心的状况。最后Alfred问我C++学得怎么样。这个只好老实说我只是一个初学者。

整个过程很轻松,不像一般面试常有的challenge。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或者向往这样的氛围,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都是professional,气氛就应该是平等宽容轻松愉快的。

SAS是一家私人公司(private),是全球商务智能与分析领域的领袖。在美国,有一句话:“如果你掌握了SAS编程,你将不愁失去工作。”SAS的专长在于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建模、决策分析等。SAS程序员在国外,是跟C/C++程序员、Java程序员等并立的工种,市场需求比较大,尤其是医药行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我在那一年,几乎是全职状态。第一次开通自己的工作邮箱,真的可以算是自己学生生涯的一个分水岭:你要拿更稳健的做事方式要求自己,就跟自己的同事一样。我参与的是SAS信用评分解决方案的客户化测试项目——信用评分、数据挖掘,也正是我所感兴趣的。

值得一提的是,SAS公司的学习气氛很浓,经常有各种培训、workshop、knowledge share等活动。作为一名实习生,除了第一个月的全天候技术培训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参加了商务英语写作、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讲师是印度的同事)等培训。另外,公司还提供大量的网络培训教程(Web Live Training),涉及SAS技术的方方面面,这个只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学了。在SAS技术方面,这一年能感觉到自己是越来越strong。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SAS公司,有机会还是很乐意介绍些实习机会向师弟师妹推荐。在网上随时注意些老东家的新闻,并为曾经为它服务而感到自豪。

工作,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

2009年年初,当时我还在SAS中国研发中心实习,我收到一个猎头朋友的邮件,说一个什么world’s leading company需要SAS Programmer,问我感不感兴趣。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也在考虑工作的事情,当时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应届生就业市场了。一开始我也跟风,网申那些著名的投行,后来才慢慢知道它们其实根本不招人,或者名额极少。通过修改简历,分析自我等准备工作,慢慢也更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和优势所在。被诸多投行拒掉,心里也不着急。

校园招聘我走的不是很积极。因为招聘的旺季,我还在SAS中国研发中心,保持着几乎全职的实习状态,所以SAS也成了我找工作的一个标杆。我的观察是,比SAS好的公司,大概也不多;跟它一样好,但更适合我的,就更少了。

之前也跟猎头接触过。第一次比较搞笑,一个女声打电话过来,拨的是我办公室的电话,报了一个英文名,说是北京的一家猎头公司。先问我是不是SAS中国研发中心,我说是,接着她说要为微软的一个数据库项目招人。我说现在不方便,她就要了我的手机号,说下次再联系。因为第一次接到猎头的电话,心里难免有些激动。中午吃饭时跟几个要好的同事提到这事,原来他们也都接到这个的电话,唉,这就没什么好谈的了。我们想下次其他组的同事也要陆续接到这个电话,于是一起打趣,这猎头,大概是拿着我们的名单,一个个打过去的。

这次猎头跟我联系,我知道它是一家知名的医药公司,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总部法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公司。以前一些CRO跟我联系,我都不是很感兴趣。现在却是一家药厂自己的研发中心需要SAS Programmer(又叫Statistical Programmer),这让我有些心动。在SAS中国研发中心,除了SAS语言,我接触更多的是SAS的各种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是在类似实验室的环境里运用。学SAS这么久,也想把它运用在某个行业里面。我回复猎头公司,说我愿意跟潜在的东家谈一谈。

当时把简历寄过去后,我就回老家过年去了。跟公司的接触,也饶有趣味。在家里,就收到现在老板的一个电话,先用中文说明来意,再简单聊一下,然后问我可不可以用英文聊聊。当时也只好硬着头皮说了,——这个真是非常的不适应,在老家,我连说普通话都不自在,更不用说是英语了,让父母听着别扭。这次电面后,约好年后回北京再面谈。

公司在国贸。年后我过去,进老板的办公室,笑着点头去握手,老板却先来一句nice to meet you。我暗想惨了,一上来就英语啊。我是准备了英语面试,心里却是还想要些缓冲。老板在美国念的博士,在国外工作数十年,这次回国是来负责筹建北京的研发中心。这次全英文面试,也说是随便聊聊,大概持续了一个小时。虽然我英语不是很好,但英文面试,倒是不惧,以前也真刀真枪面对过数回,从俄克拉何马的英语到印度的英语,当然还有中国的英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么一路过来,当然丝毫不怕。面试结束,老板笑着说了句我的英语真是不咋地。听了这句,我心里倒舒坦起来,觉得有了

(统计之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9 11:56:20
作者的博客"丽江行",还挺有意思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