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济学佯谬——5元利润从哪里来
(戚华建)
有个张三,借银行贷款100元,利息3元,税收2元,总负债D=105;
张三生产大米105公斤,售出每公斤1元,总销售收入(资产现金)是G=105元。
应该总销售收入(资产现金)G=105元归还银行100元,利息3元,税收2元的总负债D=105;刚好是G-D=0;张三没有利润。但在下面的事实中,张三的总销售收入G=105元归还总负债D=105元后,还留有5元利润,出现了G-D=5,问:
——这5元利润从哪里来?怎样从数学逻辑上找到这5元利润?
具体事实过程是:
设央行里只有100张货币(每张1元)。号码从No:1,No:2,…,No:100.
1、 在时间T1张三向央行(中间省略商行)贷款100张货币,号码是No:1,No:2,…,No:100.同时,张三预付利息3张货币,号码是No:1,No:2,No:3;预缴税收是2张货币,号码为No:4,No:5.(这时央行上缴财政3张货币,No:1,No:2,No:3)
2、 在时间T2,张三生产出105公斤大米。
3、 在时间T3,张三卖出100公斤大米,每公斤1张货币,销售收入100张货币,号码是No:1,No:2,…,No:100.(其中5张是财政购买大米支出,号码是No:1,No:2,No:3;No:4,No:5)
4、 在时间T4,张三购买农具付出5张货币,号码是No:1,No:2,No:3,No:4,No:5;
5、 在时间T5,张三又出售5公斤大米,每公斤1张货币,销售收入5张货币,号码是No:1,No:2,No:3;No:4,No:5.
6、 在时间T6,张三归还央行100张货币,号码为No:1,No:2,…,No:100.
(在时间T6,张三共付央行本利分两次105张货币,张三已没有欠央行贷款)
张三的资产负债表 (简表) 表1 时间T5
----------------------------------------------------
资产: 负债:
---------------------------------------------------------------
(大米105公斤销售收入105元, 贷款 100元
5元购买农具)
现金 100元
一架农具 5元 利息 3元
预付利息 3元 税收 2元
预付税收 2元
资产合计 110元 负债合计 105元
(权益)利润 5元
-----------------------------------------------------------------------
问题:因为已知在时间T2,张三生只产出105公斤大米,并都是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销售,所以总收入应该是105元,归还贷款100元和利息3元、税收2元,总负债是105元,刚好保本(105-105=0),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和实际上却多出了5元——利润。
这5元利润从哪里来?
======================================================
An economic paradox - - do 5 Yuan profits come from where
BY: HUA JIAN QI
“A Rice Model”
In supposition Central Bank has 100 currencies (each 1 Yuan). Number from No:1, No:2,…, No:100.
1st, (Middle omission Commercial bank) loans 100 currencies in time T1, A to Central Bank, the number is at the same time No:1, No:2,…, No:100., a prepaid interest 3 currencies,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3; prepay the tax is 2 currencies, the number is No:4, No:5. (by now Central Bank turning in finance 3 currencies, No:1, No:2, No:3)
2nd, Produces 105 kg rice in time T2, A
3rd, Sells 100 kg rice in time T3, A, each kg 1 currency, the sales revenue 100 currencies,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100. (5 are the financial purchase rice disbursements,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3; No:4, No:5)
4th, Pays 5 currencies in the time T4, A purchase farm tool,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3, No:4, No:5;
5th, Sells 5 kg rice in time T5, A, each kg 1 currency, the sales revenue 5 currencies,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3; No:4, No:5.
6th, Returns the Central Bank 100 currencies in time T6, A, the number is No:1, No:2,…, No:100. (altogether pays the Central Bank principal and interest in time T6, A to divide two time 105 currencies, A has not owed Central Bank to loan)
A Accountant Report form (simple list) Table 1 Time T5
------------------------------------------------------------------------------------------
Property: Debt:
(actual rice 105 kg sales
revenue 105 Yuan, 5 Yuan
purchase farm tools)
Cash 100 Yuan Loan 100 Yuan
A farm tool 5 Yuan Interest 3 Yuan
Prepaid interest 3 Yuan Tax 2 Yuan
Prepay tax 2 Yuan Debt sum total 105 Yuan
Property sum total 110 Yuan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fit) 5 Yuan
-------------------------------------------------------------------------------------------
In "A Rice Model", we see to three facts:
The fact 1, A divide two times returns the bank loan 105 currencies (in T1 and T6).
The fact 2, A divide two sales revenue 105 currencies (in T3 and T5).
The fact 3, 105 kg rice have exchanged 105 currencies. (in T3 and T5).
Infers 1, (fact 3) 105 rice - (fact 2) 105 currency =0; (rice has exchanged currency completely, therefore in A rice =0, takes away obviously currency burns down, in A is 0).
Infers 2, (fact 2) 105 currencies - (fact 1) 105 currency =0.
According to infers 2, 105 currency - 105 currency =0, in A does not have the profit, but in the reality, in A presented 5 Yuan profits (to see "A Rice Model").
In the logic reasoning, the fact 1,2,3 and infer 1,2 does not have the mistake; A presents this 5 Yuan profits in the reality also not to have the mistake. Obviously, the logic reasoning and the reality should not have the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logic reasoning's result and the reality result must have a mistake; Who can discover the mistake in where?
(I discovered now that our today's economic possibly had - - the big problem. This question we have not imagined that simply. Perhaps this question, to our intelligence is a challeng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3 11:08:49编辑过]
T1结束时张三手里剩95张货币,T2时间内张三生产了105公斤大米,那T2结束时张三的95张货币哪里去了呢?是都作为生产大米的成本了么?如果是,那也就是说生产大米的成本是每公斤95/105,而大米的售价是1,那么利润是10/105,105公斤的总利润就是10,减去利息和税的5,净剩5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算的。。。
楼主不懂会计,缺把经济和会计混为一谈。
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来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和利润混为一谈是没有意义的。再说,你上面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是个不论不类的表,既非资产负债表,也非利润表。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由于张三在借款是预缴了5元的利息和税金,因此事实上相当于他向银行借款95元,需要归还100元。也就是说他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95元,产出是105元,创造了10元的价值(其中5元购买了农具,5元归还了银行)。因为预缴的5元实际上没有参与张三资本增值的过程。
最后,问题的答案:他的5元利润就是那个农具。虽然他在归还银行贷款后没有剩余现金,缺拥有了价值5元的农具。
这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
正确的资产负债表(T5)是(这里是通俗的表达,不是严格的资产负债表)
--------------------------------------------------------------------------------------
资产 | 期初数 | 期末数 |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 期初数 | 期末数
--------------------------------------------------------------------------------------
现金 | 0 | 100 | 短期借款 | 0 | 100
固定资产(农具) | 0 | 5 | 应付利息 | 0 | 3
预缴利息 | 0 | 3 | 应付税金 | 0 | 2
预缴税金 | 0 | 2 | 所有者权益 | 0 | 5
--------------------------------------------------------------------------------------
资产合计 | 0 | 110 |负债及所有这权益合计 | 0 | 110
--------------------------------------------------------------------------------------
利润表是
——————————————————————————
收入 | 金额 | 费用 | 金额
——————————————————————————
产品销售收入 | 105 | 生产成本 | 95
| | 财务费用 | 3
| | 税金 | 2
——————————————————————————
| | 利润 | 5
——————————————————————————
楼主不懂会计,缺把经济和会计混为一谈。
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来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和利润混为一谈是没有意义的。再说,你上面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是个不论不类的表,既非资产负债表,也非利润表。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由于张三在借款是预缴了5元的利息和税金,因此事实上相当于他向银行借款95元,需要归还100元。也就是说他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95元,产出是105元,创造了10元的价值(其中5元购买了农具,5元归还了银行)。因为预缴的5元实际上没有参与张三资本增值的过程。
最后,问题的答案:他的5元利润就是那个农具。虽然他在归还银行贷款后没有剩余现金,缺拥有了价值5元的农具。
朋友,请你来回答一个问题:
张三是不是分两次付给银行105张货币(在T1和T6),张三是不是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105-105=0,是不是?
请回答,“是”还是“不是”。
楼主不懂会计,缺把经济和会计混为一谈。
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来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和利润混为一谈是没有意义的。再说,你上面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是个不论不类的表,既非资产负债表,也非利润表。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由于张三在借款是预缴了5元的利息和税金,因此事实上相当于他向银行借款95元,需要归还100元。也就是说他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95元,产出是105元,创造了10元的价值(其中5元购买了农具,5元归还了银行)。因为预缴的5元实际上没有参与张三资本增值的过程。
最后,问题的答案:他的5元利润就是那个农具。虽然他在归还银行贷款后没有剩余现金,缺拥有了价值5元的农具。
朋友,请你来回答一个问题:
张三是不是分两次付给银行105张货币(在T1和T6),张三是不是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105-105=0,是不是?
请回答,“是”还是“不是”。
记住这一点,货币(指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不考虑制造货币的成本,因为制造货币成本相对于价值尺度而言是很小的)。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加我的QQ:47598311。相互交流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虽然我学习经济学也只是学了点皮毛。
这个论坛的服务器还是不行,太费时间了
“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他在归还了银行的贷款过后再将农具卖出(不考虑折旧),那么他将获得5张货币,相比他在贷款前,他的手上增加了5元货币”
对了,朋友,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经济学佯谬,就是因为既然
105-105=0;
又为何出现
105-105=5?
因为在上述实例中,我们看到三个事实:
1、张三分两次付给银行105张货币(在T1和T6),
2、张三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
3、105公斤大米交换了105张货币。
所以,按理应该105-105=0才对,但实际上却出现了105-105=5.在逻辑上,这个“5”是从哪里钻出来的。
这个5就出在张三预缴了利息和税金,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事实上他从银行借了95元,还了100元。而他销售大米收入105元,105-100=5。不存在什么逻辑问题。
这个5就出在张三预缴了利息和税金,前面我已经说过了,事实上他从银行借了95元,还了100元。而他销售大米收入105元,105-100=5。不存在什么逻辑问题。
===========================================
在《张三大米模型》中,我们看到三个事实:
事实1、张三分两次归还银行贷款105张货币(在T1和T6),
事实2、张三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
事实3、105公斤大米交换了105张货币。
推理:
(事实3)105-(事实2)105=0
(事实2)105-(事实1)105=0
(朋友,我们要找出上述推理错在哪一步?)
这个跟阿基里斯追龟一样,当然,阿基里斯肯定能追上龟,这是事实,但如果在空间和时间都可以无限划分的前提下,阿基里斯就追不上龟。所以,这叫佯谬。
这“5元利润从哪里来”所以我把它称为一个经济学佯谬,是因为它在事实上,出现了5元利润,但在推理中,它却没有出现。事实与推理是不存在矛盾的,所以我们要找出推理错在哪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2 0:13:32编辑过]
一个经济学佯谬——5元利润从哪里来
在《张三大米模型》中,我们看到三个事实:
事实1、张三分两次归还银行贷款105张货币(在T1和T6)。
事实2、张三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
事实3、105公斤大米交换了105张货币。(在T3和T5)。
推理1、(事实3)105大米-(事实2)105货币=0;(大米全部交换了货币,所以张三手上大米=0,显然把货币拿去烧掉,张三手上就是0)。
推理2、(事实2)105张货币-(事实1)105张货币=0 。
根据推理2、105张货币-105张货币=0,张三手上没有利润,但现实中,张三手上出现了5元利润(见《张三大米模型》)。
在逻辑推理上,事实1,2,3和推理1,2都没有错;在现实上张三出现这个5元利润也不错。显然,逻辑推理和现实不应该存在矛盾,所以逻辑推理的结果和现实的结果必有一错;谁能找出错在哪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2 9:20:09编辑过]
会计学我不懂,所以对于如何构建资产负债表也不清楚,所以我就用一般的思维说一下我的观点。表面上看应该是那5元的利润就是那个农具了。但是我认为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第二次是用了95元生产了105公斤大米,而第一次是用100元生产了105公斤大米。所以最终利润源于成本的降低。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这个题其实确实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这个所谓的5元的利润就是出题者为了让做题者迷惑的假象而已。也许我这样说不是很明白,但是却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解释。小子愚钝,请指教!
会计学我不懂,所以对于如何构建资产负债表也不清楚,所以我就用一般的思维说一下我的观点。表面上看应该是那5元的利润就是那个农具了。但是我认为其实这也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第二次是用了95元生产了105公斤大米,而第一次是用100元生产了105公斤大米。所以最终利润源于成本的降低。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这个题其实确实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这个所谓的5元的利润就是出题者为了让做题者迷惑的假象而已。也许我这样说不是很明白,但是却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解释。小子愚钝,请指教!
朋友,这是一个很好玩的逻辑问题,假如我们承认“5元的利润就是那个农具”,那么我们就要找出“逻辑推理”错在哪里;假如我们找不出逻辑推理错在哪里,我们就要否定“5元的利润就是那个农具”。
朋友,继续努力,向我们的智慧挑战。
一个经济学佯谬——5元利润从哪里来
在《张三大米模型》中,我们看到三个事实:
事实1、张三分两次归还银行贷款105张货币(在T1和T6)。
事实2、张三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
事实3、105公斤大米交换了105张货币。(在T3和T5)。
推理1、(事实3)105大米-(事实2)105货币=0;(大米全部交换了货币,所以张三手上大米=0,显然把货币拿去烧掉,张三手上就是0)。
推理2、(事实2)105张货币-(事实1)105张货币=0 。
根据推理2、105张货币-105张货币=0,张三手上没有利润,但现实中,张三手上出现了5元利润(见《张三大米模型》)。
在逻辑推理上,事实1,2,3和推理1,2都没有错;在现实上张三出现这个5元利润也不错。显然,逻辑推理和现实不应该存在矛盾,所以逻辑推理的结果和现实的结果必有一错;谁能找出错在哪里?
呵呵,朋友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吗?这个命题模型具有三方,所以以上推理的推理1 是有问题的。
模型假设总共100货币流通,请问张三的105大米是怎么换成105货币的?
银行必然要对第三方也创造5元的信用才能购买剩下的5元大米,所以模型中银行创造了110货币
张三卖出大米获得货币后,归还银行,抵消银行的5个信用货币。另外的5个信用货币落在了第三方。所以张三的5元利润对应第三方的5元负债。
这样推理对吗?请指教。
推理的错误发生在T2时,实际投入95元----产出仍然是105公斤。产出/投入似乎不是成一定比例关系的。实际投入100元(到期支付)----产出105公斤,实际投入95元(预先支付)----产出仍然是105公斤,则实际投入1元(99元付息、消费或其它投资)----产出可能仍然是105公斤。
张三发现经济学家的错误后,第二年就减少实际投入,获得最大利润。不投入或仅仅投入1元,这时利润最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9 13:07:20编辑过]
上面的回答对不对?为什么没人回答?
在这个“佯谬”中,农民张三感觉是超级简单的问题(投入时少数5元出去)。而“经济学者”,他们在比较会计学、宏观微观学、数学哲学的知识渊博程度。实际上学识再多有时不如感同身受体验一次。要知道葡萄好不好吃,其实最重要最简单的是亲口尝一下。
实践出真知啊!
所以,有人说“10个经济学家比不上一个农民”,这个“佯谬”可能就是一个例子。这说的可是学识上,而不是成本上。
回复17和18楼的朋友,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我曾经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跟一个叫“穷者独善其身”的网友专门为逻辑有过一段对话:
(问答1)我先问: 事实3、105公斤大米交换了105张货币。(在T3和T5)。“是”还是“不是”?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回答:
是
(问答2)在时间T5,张三手里没有了大米。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 回答:
是
(问答3)事实2、张三分两次销售收入105张货币(在T3和T5)。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回答:
是
(问答4) 事实1、张三分两次归还银行贷款105张货币(在T1和T6)。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回答:
是(且按你的推理内容回答)
(问答5)推理2、(事实2)105张货币-(事实1)105张货币=0 。
就是说,在算数上,105张货币-105张货币=0.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 回答:
是
(问答6)在“(142)(问答2)在时间T5,张三手里没有了大米。”您回答“是”——见(143)上接142楼 回答——是”
现在问,张三手里大米=0,货币=0,0-0=0,
您回答,“是”还是“不是”.
——网友回答:
是
============================================
既然从头到尾都是“是”,0-0=0也是“是”,那么逻辑推理就没有错。
所以,朋友们,你们还要动脑筋,你们要证明或者逻辑上在哪一步“不是”,或者就证明现实中就肯本没有“利润”。
“有个张三,借银行贷款100元,利息3元,税收2元,总负债D=105;
张三生产大米105公斤,售出每公斤1元,总销售收入(资产现金)是G=105元。
应该总销售收入(资产现金)G=105元归还银行100元,利息3元,税收2元的总负债D=105;刚好是G-D=0;
张三没有利润。但在下面的事实中,张三的总销售收入G=105元归还总负债D=105元后,还留有5元利润,
出现了G-D=5。”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41845-1-1.html
上面的叙述,一般是指到期付息,即实际投入生产100元。100元---产出105元。
如果先付息5元,实际投入生产只有95元。如果95元投入---产出也是105元,则5元
利润来自投入的减少和产出的相对增加。
所谓佯谬,只是想隐瞒实际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已(T2),而不是存在之后的
(T3....)逻辑推理和会计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3 23:01:18编辑过]
回复楼主20楼的问题:
楼主20楼列举的事实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这些列举的事实推出你所谓的佯谬这一步是错误的。这些事实与你的结论——经济利润为0是不存在对应的因果关系的。
你所提出的事实都是从货币流转角度或者说是现金流量的描述,最后的推论为张三手上的货币为0,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现金流量和利润是不同的,要从以上的事实得出利润为0,恐怕是荒谬的。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会计上讲,利润的概念或决定因素与投入和产出有关,而不是现金的流转如何。或者换种说法,利润应该是生产、交换前后的总资产的变化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