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17 2
2015-07-20

一场准学术,但气氛还算随和的,姑且称之为言讨会的现场。大家都谈到了一部影片要有起码的对观众的尊重。

这让人联想到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在《锵锵三人行》上的感慨,他貌似泛泛地说道:要去接受国内的某些文艺作品,要干的第一件事情是降低自己的智商。估计王老的尊严不仅被得到尊重,很可能还被冒犯了。那期节目谈的是《小时代》,王老的这句话倒并非指向这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另一种腔调的“作家”电影。轮到我发言了,我说尊重观众的前提是要尊重自己,一个不把自己当一回事的人,怎么会把观众放到心上。

尊重人不仅是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与社会发生紧密而深刻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我们经过无孔不入的教化后,拥有该有的礼貌应该不难,由此类推,尊重观众应也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好比说话的目的,是让人愿意听,听地进去,并相信你所说的,主流电影要做的也就是这些。说白了,就是一种交流。

后来我有些应该扯远了,也因在座的人提到中国当下电影观众的年轻化,影院里都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天下,据说还有据可查。并提醒中国电影的“艺术家”要转换创作思路,去迎合他们的价值观,满足他们的口味。

我当时举了个较为极端的例子,詹姆斯卡梅隆拍《阿凡达》时会考虑年轻观众,更具体说中国的年轻观众,他们在想些什么吗?笨寻思,卡梅隆不会有这种无聊的预判。假如观众想看什么,你就拍什么,电影不会绽放出今天这样一个流光溢彩的繁盛景观。一个强大的电影艺术家,应该是:我拍什么,你就看什么。这才是创作的态度,也正因如此,电影才有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呈现外在现实到开掘内部实景的光辉历程。电影总跟着观众的屁股后面跑,不厌其烦的当马屁精和应声虫,不客气地说,电影早完蛋了。我固执又贪婪的认为,所有与时俱进的电影,越新鲜有趣越容易腐朽。我喜欢听一个老生去常谈,那些太阳底下真能与时间抗衡的故事,而不仅仅是“事故”。

突然想到另一个好玩的事情,那是很多年前我去采访葛优。采到后来,两个人都有些没话找话。我提到了《卡拉是条狗》,为他没有获得重大表演奖的肯定而抱屈,他倒一笑置之,只是说起这片的票房不甚理想。

《卡拉是条狗》片场,路学长导演(已逝)与主演葛优

当年宣传方,犯了那种完全不超出想像的单相思,说中国人养狗的人群相当庞大,只要这其中有一部分人走进影院,赢利就是手拿把掐。我说爱狗和爱看电影和爱看这部电影完全两码事,我这话不是针对导演路学长,这电影的目的,不是人与狗,而是人与人。又或者说,一部反映民工的电影,民工肯定不爱看。又或者讲三陪的电影,那些嫖客和妓女真会去买单,那真是把观众想地太傻了。

什么是观众,它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远在天边,就是把那些尚能呼吸带喘的,无毛灵长类全伺候好,把众口难调变成有口皆碑,但这同时也把我们的同类想地太简单了。而所谓的近在眼前,也就是要学会扪心自问。这事情忽尔知易行难,忽尔知难行易。杨德昌在《麻将》里曾苦心婆心地教导我们,“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想要些什么?”我举双手同意这句箴言。从哲学上来说,寻找自我,是“我思故我在”的基石。创作也是如此,是你在写,你在演,你在导,而不是别人,也只有在自给自足的创作环境里,才具备无可替代性,也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感。凡经不起咀嚼和回味,并丧失真味的电影,都是那些莫名其妙的所谓创作型人才,在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创作者本身就是观众,在成为一个好导演之前,你一定是一个好观众。姜文也说过类似的话,你的审美和价值观比技术本体更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品质。冯小刚说他天然地就能与观众打成一片,他认为他的贺岁片的成功秘决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喜欢看什么,观众就会喜欢看什么?那些优秀的商业片导演大抵都具备这样的素质,接下来的事情,只是更科学更系统地,更符合影像规律地将自己的品好呈现出来。

一般人会产生惟有艺术电影才具备作者性,具流传性的商业电影同样有着创作者的自我投射。可以呼之为夹私货,也可谓对自己的致敬。

好比情场浪子卓别林总要把自己打扮成情圣,周星弛也总是幻想自己能成为万人迷(后来他还真的美梦成真了。)徐克总不忘散发其对庞然大物的恶趣味。像《泰坦尼克》,一开场,就是近二十分钟的海底拾遗,毫无戏剧冲突可言,这在超级卖座片里,不是一种冒险或者自信,而是玩心十足地就要把自己的那点爱好公诸于众,借光影之名,谋份私利。

还有斯皮尔伯格,当一位记者提及那部让他声名显赫的《大白鲨》,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在船上,一个老渔民、一个捕鲸人、一个记者同舟共济,捕鲸人大概真是闲地蛋疼,把易拉罐捏爆了,并向记者炫耀自己的孔武有力。斯文的记者也不示弱,但他只能把一个纸杯捏地变形。斯皮尔伯格非常感激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年轻时,非常纤细,即使大夏天,也得穿长袖衬衣,好掩盖不够粗壮的胳膊。他坦言这段闲笔剧本里没有,是自己临时起意,他为此感谢电影,能释放自己的这点小自卑。在我看来,这同样也是种人性之光。一部电影要讲感情,这感情首先源于自我,因“自爱”最易得来,又最难摒弃。

再强调一点,只要你在倾心而作,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念相、趣味乃至思虑搁置其间。所以,在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不仅要看作品,还要看它的主人,也就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作品,是如何在尘世间翻滚腾挪的。只是好的作者,他必是丰盈、充足并有着妙趣。而中国电影在这十几年的作为,大多时候,既无趣又缺乏感情。本来“拍”和“看”只是两种趣味的亲切会晤,但现在变成了一种荒腔走板的,毫不体恤观者感受的胡作非为。

真心希望,那些无德无才之辈,趁早远离这一行,这是你对电影最深切的报达,也是对你自己人生最起码的交待和尊重。


(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0 13:21:13
中国烂片 小时代1 小时代2 小时代3 小时代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0 16:46:26
现在的导演只知道用没有演技的小鲜肉,,他不知道自己用了这些人电影不会成为经典,而自己也会遭受骂名,只是图一时的粉丝消费给自己赚来丰厚的经济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