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业界对于高频交易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不过,一般认为高频交易(HFT)属于程序化或算法交易的一种,是指交易者利用硬件设备和交易程序的优势,快速获取、处理交易指令信息并生成和发送交易指令,在短时间内频繁买进卖出赚取价差。
与其他类型的交易方法相比,HFT的主要特征有:使用超高速的复杂计算机程序,生成、发送和执行交易指令;使用交易所等机构提供的服务器托管和特别信息流服务,最小化信息传递和处理时滞;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立头寸然后结清;短时间内频繁大量报撤交易指令;不持有大量未对冲的头寸过夜等。
尽管当下市场中高频交易大行其道,但其从发端到现在的历史并不长。有种说法认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程序化交易在美国市场起步的同时,高频交易也同步萌芽。而市场中更普遍的看法认为,高频交易的真正兴起大致在1999年前后。
“高频交易发源于美国并快速成长不是偶然的,主要是十余年来SEC来对美国股票市场监管制度的调整,以及IT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盛立金融软件开发有限公司CEO柳峰就表示,1995年前后是美国市场交易技术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标志性事件则是直接入市 (Direct Market Access,DMA)技术的广泛应用。
据介绍,当时美国股票市场的订单大都是间接送入市场中进行撮合,NYSE还是以手工撮合成交为主,NASDAQ市场则是将交易订单转交给做市商,再由做市商决定如何成交,这就导致市场无法真实反映大额订单或者散户的订单。1987年史无前例的“股灾”中,这种落后交易方式“顾大不顾小”(忙于处理大单客户交易指令而无暇兼顾中小投资者)的问题凸显,令中小投资者惨遭重创而饱受诟病。在听取各方意见后,SEC决定加强对散户的保护,其中一项措施便是在NASDAQ 市场中设立小单成交系统(Small Order Entry System,SOES)。作为美国市场中第一个自动成交系统,该系统只能用作客户经纪业务,不能做自营,而且对订单的交易数量和频率也有限制。同时作为唯一的自动成交系统,其快速高效的优点令不少人开始利用这个系统做交易,加上2000年前后互联网经济爆发,越来越多人发现利用SOES交易有利可图而参与其中,日内交易在市场中大量涌现。
到了1997年,SEC的委托处理规则(OrderHandle Rule)出台实施,意味着投资者的交易可以和做市商的报价同台竞争,做市商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而且催生了众多新型电子交易平台(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ECN)。其中以IslandECN为代表的一系列速度和技术俱佳的电子平台大量涌现,其对美国股市的交易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通过ECN、NYSE、NASDAQ的做市商们再也盖不住散户的单子了,中小散户的订单能够迅速被整个市场所看到,这就导致做市商很可能得不到最利己的价格成交。低廉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快的交易速度席卷美国市场,ECN对交易量增长的滚雪球效应显现,客户也从初期的日内交易者迅速蔓延至机构投资者中。
“当时ECN的势头发展之快,不仅对NYSE、NASDAQ产生了强烈冲击,也对华尔街大投行的机构投资者服务形成挑战。”柳峰告诉记者,当时不过短短几年光景,两家大交易所的市场统治地位就几乎不保。出于被逼无奈也是为了顺应电子化交易潮流,NASDAQ收购了Instinet公司(Island ECN已被Instinet并购)和BRUT ECN,并将原来Island ECN 的交易平台作为主要基础平台;NYSE则收购了ARCA ECN (ARCA此前合并了STRIKE ECN 和REDI)。“在完成对一系列ECN的并购整合后,表面上似乎又回到了NYSE与NASDAQ两分天下的格局,但整个市场的基础——成交撮合方式已经脱胎换骨了。”柳峰说。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后的最初几年,高频交易占美国股票市场交易量不过10%左右。SEC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股票市场上高频交易的日均交易量占总日均交易量的50%以上。根据市场研究机构TABB Group的数据,2005—2009年,美国股票市场中高频交易量所占份额已经从21%猛增到2009年的61%。而在期货市场中,200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公开资料显示,期货市场交易超过一半以上属于高频交易。另据电子经纪商系统(Electronic Broking System,EBS)统计,外汇市场上根据币种的不同,高频交易占比在60%-80%。
作为传统卖方的华尔街大投行也在积极调整应对。在ECN的低成本竞争压力下,大投行们也被迫降低对机构客户的经纪业务成本,提升效率和附加值。在此背景下,算法交易开始流行起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算法也从初期简单、粗放逐渐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瑞信银行的AES(Advanced Execution System)就是当时交易算法系统中的佼佼者。
“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的急剧变化,使得原来的日内交易员,以及传统的场内交易员也在寻求转型。”柳峰告诉记着,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以及市场开始实施百分位报价改革,交易的买卖价差缩减,日内交易的盈利也大不如前,多数日内交易员和日内交易公司退出了。但也有小部分日内交易公司留下来,开始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日内交易。这些公司最早的交易策略,基本上是用电脑做原来手工做的日内交易。其中,一些类似于市场做市商的交易策略,引起了这些公司的关注,其原因不外乎这些策略风险小,所需资金不多,投入产出比较合算。
市场监管政策的改革松绑以及计算机、通讯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高频交易在美国资本市场迅速开花结果,从股票市场延伸到了期货、期权、外汇、债券等多样化市场;而高频交易也开枝散叶,从美国市场拓展到了欧洲、亚洲乃至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