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2532 1
2008-11-08

有哪位牛人帮我解释一下资产证券化中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打包的过程,

要具体细节!细节!细节!

谢谢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6-19 10:57:41
SIV在实际操作上,和之前次级房贷的MBS(Morgage-backed Securities)一样,发行或管理的多是国际知名的大银行,但是在开始为了考量风险,他们多是另外成立公司再成立管理基金的方式,再由银行利用本身良好的信用背书,让这些公司得以在市场上发行"商业本票"(CP, Commercial Papers)以银行间融通的利率(一般多是以LIBOR利率)来取得低利率的成本资金,再把这些资金投入到较高利率而且"他们认为"较安全的中长期债券之中,来赚取长短期的利差.    
  这样的作法其实和一般固定收益部门买入长期债券再分割和市场作"债券附买回"(RP, Re-Purchase)融通资金的道理相差不同.主要的最大差异在RP等同于你是买进债券再去"借"给人家而SIV却是你去借钱再期望你买的债券会上涨.二者方向不同,也造成了市场风险的南辕北辙.    
  由于SIV是借短期去投资在长期,换言之,借款部份会比投资部位先到期,因此,本身从一开始设计时这项商品就肩负了"流动性的风险",一般的CP多是从十天到一个月就到期了,而债券则是从1年到10年以上都有,也就是,如果一家 SIV管理公司利用发行一个月的CP的筹资去买进一年期的债券,那么这家公司要确保至少12次的CP都能顺利的筹资,否则马上就出问题了.这种情况会发生吗?事实上过去几年市场上一直是资金过剩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这明明是很简单的风险问题但是银行们仍勇于前扑后继投入的原因.    
  对SIV 而言,另一个风险则是倒帐(default)的风险,也就是购入的债券如果到期无法清偿的风险.事实上这一点才是造成这一次SIV受人注目的成因.如果今天SIV只是乖乖的买进高安全性的美国ZF债,问题应该不大(不过这样就没什么搞头了因为利差不大)主要的成因还是他们运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和房贷息息相关的MBS之中.原本SIV有要求只能投资于AAA级的债券,但是如同我之前谈”次级房贷”的成因之中所提到一样,这些MBS也很巧妙的把MBS包裹成 AAA级的CDO.让这些SIV可以顺利投资.因此,当市场对MBS吵的沸沸扬扬时,自然SIV就被拖下水了    
  其实说穿了,不管是SIV或是MBS, CDO{资产证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背后都是同一批华尔街的银行,他们只不过用不同名义向市场摹资再用一层又一层的杆杠和包装好让自己赚得更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