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作者商榷
邵景均先生讲“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又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和新经验”(见《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2012年04月11日05: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执笔:邵景均)。既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如果顺势而为,一定会大有成效。那么,讲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就前后矛盾了。
反腐败斗争因为是大事,理论语句存在此问题是不应该的,邵景均先生有责任把问题解释清楚,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是什么原因?难道不可以通过建立健全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来解决腐败问题?为什么要把本可以解决的腐败问题(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来解决腐败问题)一定要说成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夸大解决问题的难度?
文章讲“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 - - - - 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 - - - -与此同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如果文章突出重点的话,应该作重在“取得新的明显成效”的制度建设、方法运用加以提示,让人们读此文章能够学到什么,而不是除了后面提到的一系列数字外便令人茫然,没有收获。
该文章讲到“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运行工作广泛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全面推开。与此同时,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就应该具体讲出“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运行”是怎么通过制度建设“防控”和“规范权力”的。
文章讲到“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继续把反腐倡廉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反腐倡廉工作完全是依靠制度建立健全和执行制度达到的,这里没有这样讲,却讲“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没有根据,不靠谱。文章的小标题之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与前标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也相矛盾。
人们知道,既然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开始,就会有“大显成效”结果,这里他却认为“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是什么因素迫使了他言不由衷、自相矛盾?文章的小标题之三:“坚定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与前小标题“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一样矛盾。
既然从事的是进步事业,总是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这里需要鼓足信心,重申“ 坚定必胜的信心”,是不是因为实际情况不象前面说的那样“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而是,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盲目乐观?什么原因?
该文章讲“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提供了不竭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什么活动总是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来保证这个权利,没有建立健全制度来保证人民群众的这个权利,说了等于没说。有的官员甚至会对依法参加舆论监督的公民持有敌意。重要的还是需要建立健全制度(也包括法律)来保证人民群众的权利。
文章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党在领导反腐败斗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推动反腐倡廉形势继续好转,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反腐倡廉的独特优势和多方面有利条件”。另一处也讲“我们能够牢牢掌握反腐败斗争主动权,推动反腐倡廉形势继续好转”。
和平时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讲“推动形势继续好转”以鼓舞士气的需要,讲“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时,是不是已经估计到今天的问题今后依然存在?即围绕管理权被一些人利用而产生的不正之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将继续存在,与之相应的工作也就存在。这就是说,这些工作不能保证解决腐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这些教导实际地否定了邵景均先生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观点,只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是完全可以的。这个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就是各级代表会代表问责官员的问责制。2015、7、26


下载LOFTER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