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845 15
2015-07-27
手机版在2楼


8 社会


3. 分工


       分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类合作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经验告诉人们,合作的行为比自给自足的个人独自行为更有效率,更有生产力。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使得分工增加单位劳动的产出。这些自然事实是:

      第一,人们从事不同类型劳动的能力天生不同。第二,自然赠予的非人力生产资源在地球表面上分布不均。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事实合起来看作一个事实,即自然的多样性,它使宇宙成为一个变化无穷的复合体。倘若地球表面各处的物质生产条件都相同;倘若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完全相同,就像欧几里德几何里一个圆与直径相同的其他圆那样相同,那么,人们就不会分工。

       第三个事实是,有些事业的完成超出了单个人的力量,需要几个人联合努力。有些事业所需要的劳动支出是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不够大;另一些事业所需要的劳动是单个人可以完成的,但需要的时间过长,以至要在很久以后才见结果,从而不值得进行。在这两种情况下,唯有联合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仅仅这第三个条件出现,人们就会进行短暂的合作。然而,为了完成超出个人能力的任务而进行的短暂联合不会带来持久的社会合作。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必须以这种方式完成的事业并不很多。况且,全体参与者同意联合起来完成的事业,未必总是比他们本来可以各自单独完成的事业更为迫切。由从事各种各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并非源于此类偶然的联合。社会远远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而达成的临时联合,因为这样的联合在目标实现之后就立即终止。即使参与者准备随时重新开始,这样的联合也是偶然的。

       当参与者不同,每一个人(或每一片土地)在一个方面优于其他人(或其他土地)时,分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显见的。假设A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6单位p或4单位q,而B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2单位p或8单位q,如果两者都单独工作,总产品是4单位p,6单位q;如果他们分工,各自专门从事比同伴更擅长的生产活动,那么,产品是6单位p和8单位q。但是,如果A在p和q的生产中都比B更有效率,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正是李嘉图提出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见 奥派经济学圣经米塞斯《人的行为》精彩章节(英汉对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7-27 09:00:55
手机版

8 社会

3. 分工

分工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人类合作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经验告诉人们,合作的行为比自给自足的个人独自行为更有效率,更有生产力。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使得分工增加单位劳动的产出。这些自然事实是:

第一,人们从事不同类型劳动的能力天生不同。第二,自然赠予的非人力生产资源在地球表面上分布不均。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事实合起来看作一个事实,即自然的多样性,它使宇宙成为一个变化无穷的复合体。倘若地球表面各处的物质生产条件都相同;倘若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完全相同,就像欧几里德几何里一个圆与直径相同的其他圆那样相同,那么,人们就不会分工。

第三个事实是,有些事业的完成超出了单个人的力量,需要几个人联合努力。有些事业所需要的劳动支出是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不够大;另一些事业所需要的劳动是单个人可以完成的,但需要的时间过长,以至要在很久以后才见结果,从而不值得进行。在这两种情况下,唯有联合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仅仅这第三个条件出现,人们就会进行短暂的合作。然而,为了完成超出个人能力的任务而进行的短暂联合不会带来持久的社会合作。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必须以这种方式完成的事业并不很多。况且,全体参与者同意联合起来完成的事业,未必总是比他们本来可以各自单独完成的事业更为迫切。由从事各种各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并非源于此类偶然的联合。社会远远不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目标而达成的临时联合,因为这样的联合在目标实现之后就立即终止。即使参与者准备随时重新开始,这样的联合也是偶然的。

当参与者不同,每一个人(或每一片土地)在一个方面优于其他人(或其他土地)时,分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显见的。假设A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6单位p或4单位q,而B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2单位p或8单位q,如果两者都单独工作,总产品是4单位p,6单位q;如果他们分工,各自专门从事比同伴更擅长的生产活动,那么,产品是6单位p和8单位q。但是,如果A在p和q的生产中都比B更有效率,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正是李嘉图提出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7 12:51:56
谢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7 12:54:04
米塞斯论分工,很好。
最后一段的倒数第二个例子,是重述了斯密的后人称之为绝对优势原理的东东。我画蛇添足一下。
A生产p的生产率是6件/天,生产q的生产率是4件/天;B生产p的生产率是2件/天,生产q的生产率是8件/天。明显,A在p的生产率上对B有“绝对优势”,其实就是A的生产率高于B的意思(6>2)。同时,B在q上有“绝对优势”(4<8)。
米塞斯接着说,“如果两者都单独工作,总产品是4单位p,6单位q”,这里的具体数字必须有个前提,他把它隐藏了。我现在指出来。
其实很简单的前提:A、B两人各自都工作一天时,只要两人都把自己的一天时间做一个同等分割,即都各用半天生产一种产品。两人都单独工作时,若每人都不同的时间分割比例去生产,便开始了专业化的过程,如A用3/4天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p,剩下的1/4天生产自己的劣势产品q,这表达了A用更多的资源去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p;同时,B则用4/5天生产q,1/5天生产p,他也是用更多资源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q;合起来,这就已经是在实行按绝对优势不同的分工了。
米塞斯说的“如果他们分工”,指的是“完全分工”,即A的资源用于生产p,B的资源用于生产q。那么,他们的总产量就是6单位p和8单位q。明显大于各自平均使用资源的总产量4单位p和6单位q(6>4和8>6)。
分工是一个系列,而非只有完全分工一种,而是一个由不完全分工到完全分工的系列。比如,在两个地区或国家之间,分工往往是不完全的,大宗进口粮食的日本,同时自己也生产粮食,诸如此类的。
倒数第一个例子,是李嘉图的后人称之为比较优势原理的东东,是对斯密的扩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7 12:56:18
下面说的也是分工合作呀:
1959年7月赫鲁晓夫与尼克松之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尼克松人认为美国为每家都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厨房设备,所以美国的制度先进。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制度先进.......

我们先不评论苏联和美国到底谁先进,但我们也说说厨房和餐厅。
每家每户都自己烧饭,全社会几乎每两三个人就设置一个厨房和餐厅,这是低级社会的特征。但在家庭的社会里,父系的社会里,又不得不如此!
高级社会则不是如此,高级社会类似部队(注意是类似,不是完全一样),一个部队就一个厨房和餐厅,几百人,几千人(比如航母上),甚至上万人(比如大型的军事基地)一个厨房和餐厅。你问战士说,你有厨房和餐厅吗?战士会说有,因为部队的厨房和餐厅就是战士的厨房和餐厅。这样动火点就会大大减少了,而且不需要谁都烧饭了,非常专业化了,所以效率也非常的高了(因为高度集中,而且量大,所以可以使用高效的餐厨机械,看过现代化餐厅的人对此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级社会所以可以如此,是因为高级社会是一家人的社会。
不是一家的社会才需要货币来结算,所以高级社会不使用货币,吃饭也不要钱。这不等于说人们会因此而乱吃乱喝。因为全社会是一家的,所以人们不会乱吃乱喝。一家人的意识形态不允许乱吃乱喝,人们也不会乱吃乱喝。不是一家人才回乱吃乱喝,一个原因是为了向其他的家庭炫耀自己家的有钱,不在乎,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用的不是自己家的钱(比如说公款吃喝),所以糟蹋,不珍惜。这都与不是一家有关。
高级社会餐厅和厨房都是统一的,再加上专业人士的专业管理(包括营养师的管理),所以可以很好的控制食品的质量,不再有垃圾食品,所以在高级社会成长起来的人将会是非常健康的,几乎不生病的。
在家庭的社会里当然也有大厨房和大餐厅,但由于大家不是一家人,所以服务也就不是一家人的服务(有时甚至如同喂猪)。而且由于使用货币,所以食物需要购买,消费者的钱会被赚走许多。食物的生产是出于赚钱,而不是出于一家人的爱。为了赚钱就会生产垃圾食品来诱惑消费者消费。所以,虽然家庭的社会也有大厨房和大餐厅,但却无法与高级社会的厨房和餐厅相比。毕竟一个是低级社会的东西,一个是高级社会的东西。
不用几乎人人都烧饭了,这将节省多少人力物力呀。而且统一的厨房和餐厅也为厨余垃圾的专业化处理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当然烧饭用的原料,比如说燃气也将更加节省(比起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灶来)。也会更加迅速的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7-27 13:13:06
这里顺着楼主曾经贴出的有关利润的一贴说一下。
利润概念是在有货币情形下且投资者与雇员就分割分工增益达成的工资制下,人们才形成的概念。利润概念,其实就是一个经济增量的概念,而且,这个增量是可正可负可为零的。
我们抛开货币外表和扩展利润的最狭义的意思,即投资者所获得的增量,立刻便推导出利润的最原始、最根本的来源。
这个来源就是2X2的物物交换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分工。
根据米塞斯的绝对优势原理的例子(绝对优势原理是比较优势原理的特例),在完全分工时,可以看出一对价值域,(4单位p至6单位p)和(6单位q至8单位q),交换价值在价值域中,双方都能从交换中获得比自己单干更大的产品量组合,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这里,交换后的产品增量,就是利润。
至于竞争和风险,那是后来的事情,是外加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