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482 3
2008-11-10

新华网快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2008年11月09日18:38  新华网

这一年多以来,我国的物价上涨了不少,今年以来的前三季度物价增幅有所下降。但是,要注意的是“增幅”有所下降,总的来说物价仍然在上涨。物价的增幅下降似乎是经过中央的不少政策打压,如控制房价之类的,才貌似有所小成的吧。但是,转念再想想,是我们的调控政策起作用,还是全球的经济环境在想中国传导压力呢?我想,还是后者的因素居多吧。国内的调控措施常常是越调控越上涨的,对于这一点好像我们已经有了预期了。这是因为,对于国内的调控政策,地方产业和政府有足够的权力空间来进行对策的选择。之所以出现这种原因,还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目标不一致,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官员设定的激励机制与全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容。地方政府官员的目标没有变,中央政府再调控也得成为“调空”。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面对国际输入的经济压力,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对于如美国这样的,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生产的国家,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在其国内再传导到实体经济中的其他环节。而其实体环节再将危机传导至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美国的金融危机最终会传导到我们国家呢?实际上,我们已经成了美国全球经济中的一环。美国人有多少日常用品是中国生产的?每年有多少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美国出现危机,我们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就得面临产品出货的问题,产品积压,资金链条断裂,最终只有倒闭。出口导向型的企业一倒闭,与之相关的原材料等上游产业和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也就纷纷出现问题。之后,经济的不景气也会从厂商传导至消费者,再传导到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物价的上涨由什么来支撑呢?厂商能够用减产报价甚至是提价来保证收入吗?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在减产的同时,降价将现有的产品尽量出货变现,提高自身的现金储备,以预防进一步的危机。如此,物价下降是应该的。

现在,来看看中央今天的政策。双松的政策导向是比较少见的,也是很大胆的做法。面对今天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又回到了以前通过高额的政府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道路,这与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其实是异曲同工。但是,能不能奏效呢?又会积累多少的问题呢?这些都不得而知。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应该是少不了的,特别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双松的政策很容易在现有的状况下再提高通货膨胀。我认为,这将使我们在“马太效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扩大的内需,并不是均衡的内需,而仅仅是对一些特殊物品,如钢筋、水泥、腐败租金等的需求。不平衡的需求一方面会导致经济部门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是对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常常在如节能减排等方面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却同时在其他方面大大的浪费。

在我看来,目前我们的救市方案,应该把重心放在企业的身上,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企业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元素,是经济体的最大组成部分。如果企业都大面积的死亡了,难道我们就仅靠政府部门在那儿进行单干吗?那我们得进步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了。现在已经出现了企业纷纷倒闭的现象,而我们的政府出台的措施仍然是不利于企业的(特别是中小企业),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还有什么民生工程呢?市场经济的根本元素是企业,救市的方案应该是支持企业,而不是用政府去替代企业;大量的工人在企业中,而不是政府里。我们的企业还经得起多少折腾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10 14:24:00
赞同上面说的把救市方案重心放在企业的身上,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身上,另外还应该多关注低收入群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2 10:54:00

我们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5 00:46:00
3楼的应该看看目前我国的经济中民营企业比重占比多少,如果民营企业没有了,中国的经济也就没有了。此外,除去中央用国家的钱保出来的大型国有企业,你再看看靠自己实力做起来的到底是谁?到底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